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9位大學生逃離手機一個月 收穫什麼

發佈時間: 2015-01-15 11:43:13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妍妍 李潤文   |  責任編輯: 君君

 

時隔整整30天,在2014年的倒數第二天,南京審計學院的王茜再次打開手機,正對著久違的開機畫面“百轉千回”,然後手機像抽風一樣震動起來——足足128條未讀短信。

一個多月以前,大三的她在學校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了一條特殊的“志願者徵集令”:“據調查,年輕人平均刷屏時間為6分鐘一次。手機似乎成了我們挂在身邊的一個器官……有沒有想過,作為數字原住民的你,做一回數字難民,體驗一回一個月不用手機的生活?”

似乎“瞬間被擊中”,王茜雖然心裏沒底,還是忍不住想要試一下。

2014年12月1日,她發佈了最後一條微信,留下了指定聯繫人的電話、電子郵箱和通訊地址,和其他8位志願者一起,上交並封存了自己的手機和iPad,開始度過一個月沒有手機的“原住民生活”。

沒有手機真的活不下去嗎

王茜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擺脫對電子産品的依賴。離開手機的前三天,她都處於非常興奮的狀態。週四,一天沒課,也剛剛結束了BEC的考試,看了一天書,開始覺得各種“空虛寂寞冷”:“沒有手機的日子簡直不能活!”

相較于王茜而言,志願者潘瀟(化名)自稱“手機狂魔”,走路、吃飯、睡覺時間幾乎全部被手機和iPad佔據。“我想問自己,沒有手機真的活不下去嗎?我要找尋真實的自己,發現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

潘瀟前所未有地展開了人際交往的主動攻勢:“那個無聊、焦躁啊,就想逮個人來説説話,舍友都嫌我婆婆媽媽的,説你趕緊去把手機要回來吧!”

而因為這種“話嘮”,總是能聊出莫名其妙東西的“碎碎念”。潘瀟覺得宿舍關係多少還是更親密了些。

而對另一位參與者朱德春而言,希望收穫的則是“克制”。

活動開始前,朱德春把課程表和主要聯繫人的電話號碼都抄了下來,還去買了個小鬧鐘。此前,她每天要定5個手機鬧鐘,每隔十分鐘響一次,每個鬧鈴都設了不同的話。而現在,鬧鐘的聲音很簡單,就是“滴滴滴滴滴”。

“可是我一遍就能起床——每天晚上我安靜地躺下,專心地聽秒針‘滴答滴答’地走動,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時間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我這20歲的青春,一分一秒都值得珍惜。”朱德春説。

最珍貴的是“靜”的心態

朱德春選擇以閱讀的方式與“孤獨”共處。她此前喜歡看暢銷書,而且看得極快,有時候在書店呆一下午,能“掃”三四本書。“有時候可能會覺得是一種談資吧。”朱德春説,可是更多時候像是一種觀點的複製,沒有自己真正的思想和評論。

“這幾個星期,可能不只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更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她現在在看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其實我也看不太懂,可是我願意靜下心來讀。”

王茜會剪紙,去年閨蜜過生日,本來想送她一副剪紙,可是這事兒“拖著拖著就忘了”。今年又到閨蜜生日,週末,王茜花了整整四個半小時,心無旁騖地為自己的好朋友“剪”了一份祝福。

陳秋慧在自己“一個月不用手機”的日記中記下了和王茜類似的心態:“把被刷手機分割掉的細碎時間整合起來,投入一件事的熱情可以達到空前的程度。即使很早就知道了專心的魅力,卻不知道當自己專心時是那麼的歡愉,仿佛特別對得起自己,終不辜負自己的這些時間。”

兜裏沒了手機,心裏卻有了牽掛

參加活動之前,王茜最大的顧慮是通聯問題。後來想想,“想找到你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會找到你”。

她本沒有和父母定期聯繫的習慣,可是現在卻因為怕父母“聯繫不上會擔心”,她常借同學的手機,每週固定給父母打幾個電話。而且現在,每一個舍友的電話號碼她都記得。

“你的QQ、微信上可能有幾百人,但是通訊錄裏的電話號碼就相對少一些,而能夠知道你確切的通訊地址的人就更珍貴了。”朱德春説,沒了手機,好像隨時處於“失聯”的邊緣,總有一些關係搖搖欲墜。

“可是如果我知道你家,知道你在哪所學校,我就可以去找你。”她記得自己的高中同學,可以花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騎著自行車到另一個同學家玩。

在組織者的倡議下,9位志願者都重新提起筆,除了寫一本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還可以為“牽掛的人”寫一封信。

這信,多數是寫給了父母,大多數人,還寫了一封給自己的發小、閨蜜。也是在這個時候,潘瀟才發現,煽情的“煽”他都得用拼音代了。但重新回歸手寫的感覺還是很好,他一口氣寫了7頁紙,“根本停不下來”。

朱德春的另一封信,則寫給了校長晏維龍。足足11頁信紙中,她一個字一個字地表達了自己在“沉靜”中對於讀書、優秀、校園風氣、對師生互動等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要尋找一種和手機相處的方式

沒有手機,當然也會有不方便的時候。搞錯星期幾、錯過活動安排、坐錯車找不到路、約了人又被“放鴿子”、想找人記不得電話號碼……在志願者李斌看來,在這個校門口小巷子裏買臭豆腐都可以刷支付寶的年代,沒有手機真不行。

遮罩此推廣內容  30天期限一到,潘瀟拿到手機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機發了一條微信:“手機終於回來了,哈哈哈哈……”回想起來,潘瀟覺得“想要發現真實的自己”的這個初衷也許太洋氣,不過,他更覺得,“離開手機的這一個月,至少給了我機會,去發現更好的世界。”

“我們活動的初衷,也並不是為了讓每一個人與手機絕緣,只是希望通過這一個月的體驗,讓大家找到最適合的和手機相處的方式。”活動的組織者表示。

據了解,“一個月不用手機”的活動是由校長晏維龍提起倡議的。“我們的生活被很多看似有用實質無用的‘垃圾軟體’佔滿,看似我們在掌握,但實質卻被它們消耗、佔據甚至綁架。”晏維龍表示,“通過這次活動,希望同學們要學會‘卸載’,勇於挑戰自己,勇於放棄你依賴、心愛的東西,能夠靜下心來,重新思考自我與外界的關係。20年後再回頭看,這也許會是他們大學生活中非常有意義的的一件事情。”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