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社會讀懂殘疾人的心

發佈時間: 2014-12-03 14:04:16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趙仁偉   |  責任編輯: 君君

 

曾經我時常抱怨,老天和我開了個太大的玩笑。大二那年暑假,在幫家人曬綠豆時,我因為中暑從房頂摔下來,高位截癱,除了頭以外,全身其他部位都不能動。

只能吃低保,仰仗新農合,我沉鬱了好長一段時間。讓我重燃生活渴望的,是村裏通了寬頻,在政府和熱心人的幫助下,我用上了電腦,學會了用嘴咬著筷子打字。它讓我重新接入了外面的世界,敢於夢想自己的工作和事業。

然而,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要融入社會,走出去就是無比艱難的第一步。無數次一個人躺在屋裏,透過窗戶,呆呆地望著人們在小區的健身場鍛鍊身體。我只能深深嘆口氣,轉過頭。生病後,我已經很多年沒下過地了。

有一次,一位老同學來看我,推著輪椅帶我出去轉悠。在一家商場門口,面對高高的臺階,我對同學説:“不去了吧,我上不去。”同學説:“沒事,我找人幫忙抬你上去。”被幾個好心人抬上臺階後,一個保安指了指門口貼的告示,“輪椅和盲竿不能進入商場”,我感到異常尷尬。從那以後,我告訴自己,沒事還是多在家裏呆著。

曾經認識一位殘友,他用了一個月穿越新疆,讓我們這些殘疾朋友非常羨慕。然而,不幸的是,這位朋友回到家後不久就住進了醫院,原因是他沿著熟悉的盲道前進,盲道居然被施工隊挖開了……

從大環境上講,這些年,國內殘疾人的境遇還是有了很大改善。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社會風尚日漸形成,殘疾人的社會權利有了更多保障,對殘疾人的歧視和偏見大為減少。

然而,每次坐著輪椅出去,我能感覺到,周圍的目光中同情多於正視。就內心而言,殘疾人更希望社會把自己當正常人對待。社會應該關注殘疾人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以想當然的方式去幫我們。過分的同情只會弱化我們的生存能力、助長依賴心理。

只有站在殘疾人的角度去給予關愛,我們的潛能及人生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我們渴望有一天,殘疾人不再是被動的受助對象,而是變為平等參與的主體,能夠緊跟時代步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分子,實現人生價值。

時常想起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坐著輪椅在北京2008年殘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你將會發現,那些你本以為存在於世上的差別其實遠非那麼明顯。你們將會看到我們共處同一個世界。”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殘疾人的生存狀態,其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真實的反映。我非常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除了看到高大的建築、華麗的場館外,還能在大街小巷看見殘疾人暢行無阻。他們的臉上,是安詳,而不是焦慮;是快樂,而不是陰鬱。

這就是我心中的中國夢:陽光、色彩、音樂、運動……對殘疾人來説不再一生難求;讀書、工作、愛情、聚會……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山峽谷。(作者為河南省澠池縣文聯工作人員)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