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兒奉母”禁不起情緒化解讀

發佈時間: 2014-10-30 15:49:18   |  來源: 荊楚網   |   作者:鄒雪妍   |  責任編輯: 君君

 

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故事為題材製作了一街頭公益廣告,引發爭議。(10月26日《新安晚報》)

一些網友把矛頭直接對準“二十四孝”,稱其有失偏頗、有悖倫理、有違正義,指責“埋兒奉母”廣告凸顯了價值觀對接錯亂,只講“尊老”,漠視“愛幼”,既有悖科學,也毫無“正能量”,更涉嫌害命犯罪。引發的批鬥不僅如此,好事者還聯想到魯迅《朝花夕拾》裏寫過一篇名為《二十四孝圖》的文章,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公益廣告為何會弄巧成拙?不妨先來看看“埋兒奉母”這個故事。故事説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産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會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挖坑時,在地下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這原來是一個帶有悲喜劇性質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所想表達的,無非是“孝心能得好報”這樣的理念。其實在“二十四孝”中,看似不是神話,但帶有誇張、渲染性質的故事更有不少。比如有名的“臥冰求鯉”,化解河冰難道就沒別的辦法,非得解衣俯臥冰上?如果拿現代的標準和思維去苛責古人,古人的做法實在是荒唐可笑。一些論者稱之為“愚孝”,便是如此。

古語雲“百善孝為先”,六安市希望傳承孝道,讓更多市民了解古代傳統文化也無可厚非。但六安市在製作“二十四孝”公益廣告時,卻未加甄別、處理,“原汁原味”端出來,精華和糟粕不分。正是這種不負責任,不動腦筋的懶漢做法,再經過網路傳播使得好心卻辦了壞事。由於沒有表現出這個故事原本的理念,看圖説話式的直觀解讀頓時放大了現代思維和古代文化,現代法律和傳統孝道的差異,再加上近年來一些人拿糟粕當噱頭,拿古代人的標準去苛責現代人所引發的社會刺激,使得整件事更是當事人無心,旁觀者有心挖掘。從這些解讀聲中,事件的惡劣程度可見一斑,甚至已遠超出本身的事實側面,上升到價值判斷的標準。

筆者並無意為六安市平反,只是認為有幾點值得深思。一是古人與現代人之間因為時代隔閡所導致的認知以及行為模式的差異,使得我們有著不同的衡量道德的標準。無論拿現代人的標準去苛責古人,還是以古人標準要求現代人都顯得十分荒唐可笑。我們看待這些古代孝德傳説,不能只糾結于外表和形式,而忽略其表達的精神本義,否則,“愚公移山”也會成為“愚勤”、“瞎忙”。二是“埋兒養母”的事件再次提醒政府到底該怎樣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宣揚正能量。如果政府不回歸理性繼承,而是生吞活剝、照貓畫虎不僅僅適得其反,也會傷及政府公信力。三是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然而這種表達快意的隨意宣泄使得每個公民在表達自己時變得焦躁和情緒化,每個公民都應該拋棄表面淺層式閱讀,沉下心來,理性思考。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