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兒奉母”公益廣告:弘揚孝道勿饑不擇食

發佈時間: 2014-10-27 15:30:55   |  來源: 燕趙晚報   |   作者:唐偉   |  責任編輯: 君君

 

最近,安徽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製作了一批街頭公益廣告,引發了爭議。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個叫“郭巨埋兒”的故事。(10月26日中國廣播網)

百善孝為先,加強孝道的弘揚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自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一部二十四孝經,可以説是孝道的極致化和標簽化,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的當下,從經典孝道故事中培育全民道德素養,不啻為一種好形式,值得肯定。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過去被奉若經典的做法,在今天看來已然荒誕不經。二十四孝源於過去的時代,其間不乏愚孝之下的反人性。僅以“郭巨埋兒”來看,為了更好奉養老人,而要選擇把自己的兒子埋掉,孝心固然誠懇而迫切,然殺人既違反道德更觸犯法律。如果這種做法都可以獲得支援,那麼任何善意的行為都可以找到放行的理由,比如為了給孩子治病,就可以去搶錢,還比如為了奉養老人就可以不擇手段。

以道德為名對規則進行踐踏,恐怕是當前道德重構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失德失范並非某一個群體和某一類人的表面,已然成為普遍性的社會現象。更主要的是,很多人並非不知道“公地悲劇”和“破窗效應”的可怕,然而卻總能為自己的利己做法找到理由,從而導致是非的混淆,對錯的混亂。在追求結果公平之時,忽略了最基本的程式正義,導致手段和方式的全面走偏。比如一系列的“校園砍殺案中”,很多人並未著墨于對犯罪行為給予強烈的指責,而是用“生活所迫”而為其找理由開脫,以圖用道德同情代替法律懲處。在給犯罪者以僥倖之時,也帶來了極壞的社會影響,有利無利都可以打出道德的悲情牌,實在不得已還可能用“簽名求情”來作為擋箭牌。

社會轉型之下,道德已經成為一種稀缺的規則和品質,進行道德的重構也顯得尤為迫切,否則我們無以找到心靈的歸宿,也無以實現對底線的堅守,更無以實現真正的幸福。時下社會的物質世界越來越豐富,但人的安全感卻日益消失,人人自保又人人自危,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使得整個社會對道德的回歸顯得極為饑渴,以至於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道德的重構與回歸更應注重對規則的遵守,對人性的呵護,對底線的敬畏,並與時俱進做好對權利的保護,尤其不能以犧牲人性和生命作為代價,不能以顛覆規則和程式作為前提,否則無以維護道德而是傷害。

從對道德標桿的過度褒獎,到動輒冠以“最美××”的標簽,再到對二十四孝不加選擇的宣傳,這些都是道德饑渴症下的不加選擇。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道德的回歸與重構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如何構建比構建什麼更為重要,如何實現程式上的公平與手段上的理性,已成當下道德建設最亟待解決的課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