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強人需切子宮乳房?莫把失德當"女德"

發佈時間: 2014-09-24 10:38:01   |  來源: 浙江日報   |   作者:朱玲   |  責任編輯: 君君

 

上個週末,不太平靜。微信朋友圈被兩條新聞刷屏:金融圈,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登頂全球最大IPO;娛樂圈,鋒菲戀分手11年後複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仔細推敲,卻可以在“自由”二字上找到共鳴點。無論是馬雲追逐網際網路夢想一騎絕塵,還是王菲40多歲依然為了愛情奮不顧身,他們對於事業、感情甚至自我個性的追求皆是自由的,這就是這個進步的時代。

然而,還有一些人卻在逆勢而行。近期,“女德班”在全國許多地區悄然蔓延,擁躉者不少。“女德班”,如此名稱,聽聽也是要“醉”了,試問,在倡導男女平等的今日,那是否也該對應開個“男德班”?再來看看他們宣揚的“德行”理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如果要做女強人,你就得切掉子宮、切掉乳房,放棄所有女性特點”……讀完三觀盡毀,頗有“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即視感。

打著“國學”、“傳統文化”甚至“建設和諧社會”的旗號,灌輸的卻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散發著酸腐氣味的封建思想糟粕。當全世界都在為推動女性自由解放的每一點進步而雀躍時,“女德班”的學員們卻古裝加身,對“老師”施以叩拜大禮,將逆來順受、壓抑自我、自甘卑微奉為信條,如此下去,豈不是該重返“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裹小腳時代?就連“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早已被現代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在這些“女德班”裏都被徹底否定和顛覆,甚至有教唆女性屈服於家庭暴力之嫌。愚民教育的洗腦,讓女性給自己重新戴上道德枷鎖,這不是一種文明的返古又是什麼?

如此大費周章、蠱惑人心,目的無非一個“錢”字。這些培訓班裏的所謂“大師”,有多少是真正有文化、懂國學的?又有多少是具備辦學資質的?以為説兩句“之乎者也”就是在談傳統文化了,實則講的都是“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甚至胡編濫造的偽國學,甚至還有人借機堂而皇之地推廣“摸手聊病法”等偽科學騙術。有些班“食宿全免”,看起來像是在做慈善,而待其提到“女服”、“國學機”等副産品銷售時,狐狸尾巴就藏也藏不住了。

説起來都很荒唐可笑,但為何輕信者、沉迷者不在少數?近些年,大眾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重燃,帶動起國學班熱潮,這本是件好事,但這些培訓班的師資力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如雜草般亂象叢生,生出了許多招搖撞騙的“偽國學班”,還有這失德的“女德班”。

實際上,“女德班”學員中的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太高,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她們有的來自農村,有的是退休職工,一方面渴求學習知識、渴求豐富生活、渴求融入現代社會,另一方面又因自身文化水準有限,欠缺凡事謹慎求證的態度,面對這些“文化騙子”的戲碼,往往難辨真偽,被幾句“高大上”的説辭一忽悠,就上了賊船,拜倒在“大師”腳下。

不過,對於善良的她們,我們不該過多苛責。事實上,借“女德班”之名,施封建禮教之實,謀不法收入之利,與社會轉型期的特定性有一定關聯:傳統文化在大眾流行文化中逐漸消解,同時又在一些亞文化群體中找到新的需求點;社會性別角色經歷著解構與重構,尤其是女性的角色定位愈加多元化;文化經濟已經迫不及待邁開腳步,但市場監管的相關制度、主體、責任等尚不明晰。由此來看,“女德班”、“國學班”正是鑽了百姓需求、社會教育與市場監管三者不相匹配的空子。因此,執政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恐怕不單單是整肅培訓班亂象,更需要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完善市場監管機制上多下功夫,倡導和傳播正確的傳統文化觀念,全面提升百姓的科學與文化素養,掃除監管空白地帶,讓管理跟上市場的腳步。

説實話,作為一個女生的切身感受,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很容易迷茫,人們很愛給女性貼標簽:“大齡剩女”、“女漢子”、“女強人”……很多標簽往往暗含著傳統女性角色的審視,聽起來總讓人不那麼舒服。一個好的社會,一定是價值觀多元化、文化包容性強的。對於女性角色界定也一樣,並非只有軟妹子般的淑女,才是美好女性的唯一標準,自尊、獨立、有夢想、有追求的女生,就應當獲得尊重。希望我們的社會對女性少一些苛求與惡意,給她們更多的自由與陽光,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