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漲學費應充分考慮國民承受力

發佈時間: 2014-08-07 14:36:28   |  來源: 中國消費網   |   作者:劉英團   |  責任編輯: 君君

 

高等教育不等於高消費。高校學費的水準應考慮國民收入狀況。如果高校學費上漲幅度超過國民每人平均收入上漲幅度,就是不合理的。

近年來,高校學費漲聲一片。繼2013年福建、山東、湖北、貴州、天津、廣西、寧夏等省區市紛紛上調了高校學費之後,日前,浙江省物價局召開“浙江省高校學費標準調整聽證會”。根據聽證方案,浙江省高校學費平均上浮20.37%。(據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

從“免費午餐”到“全面收費”,高等教育已有“拿錢買學上”的味道,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上千元,扶搖而上至每年4000元—8000元不等,部分專業甚至過萬元。有在校生表示,“讀完四年大學,花費不會少於6萬元,藝術類專業花費甚至在10萬元以上。”大學的學費不是漲得太快,而是漲得實在離譜。儘管有關部門不承認教育産業化,但政府的決策,包括高校擴招和高校收費都是按照教育産業化的理念來做的。同時,一些高校還在想方設法、巧立名目掏學生口袋裏的錢。就連原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也坦言,“中國大學的學費是有點高!我和我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

“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學生拖垮全家”等現象應引起關注。高額學費使讀大學儼然成為壓在公眾頭上 “新三座大山”(教育、買房和看病)之一。儘管高校漲學費的理由充足,但也應顧及民眾的感受,培養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高校不能成為賺錢的機器。研究表明,中國學生讀一本、二本高校的學費支出,比美國學生讀州立大學的學費貴了約一倍。如,美國學生讀州立大學的學費略高於國民每人平均收入的25%,而中國學生讀大學的學費約佔到了國民每人平均收入的50%。

高校的學費應該下調而不是上漲,對於當前高校的學費水準,一項調查顯示,82.0%的受訪者覺得高,其中25.9%的受訪者認為“非常高”,只有不到0.8%的受訪者覺得低。而對於高校上調學費,76.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反對,僅有8.0%的受訪者表示支援,這就是民意。

在學費的問題上,高校及價格主管部門更要慎重,儘管高等教育是一種非義務教育,作為接受教育的一方,理應交學費,高等教育收費也是教育成本的分擔和補償的手段。但是,高等教育從本質上講仍是公益事業,並非盈利機構。高等教育不等於高消費。高校學費的水準應考慮國民收入狀況。如果高校學費上漲幅度超過國民每人平均收入上漲幅度,就是不合理的。如中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少雄教授所説,高校負債與人才培養成本並沒有必然關聯,不能用漲學費的辦法來補這個窟窿。

高校學費如何才能“停漲”呢?

首先,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渠道投入機制,解決教育投入虧欠。如,將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共同負擔的教育投入落到實處,並保證教育經費投入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同時,鼓勵政府有關部門向院校實行補貼撥款,鼓勵優秀企業在院校設立獎學金,以吸引學生進入所屬行業工作。

其次,抑制高校盲目擴張,政府“接盤”高校債務。目前,“財政撥款保吃飯,學費收入保運轉,基本建設靠貸款,還貸款靠高收費”是高校財務運作狀況的基本寫照。教書育人的高校怎麼狀如“乞丐”?一是擴招後國家投入不足,高校不得不向銀行“化緣”;二是高校無序的、奢華的擴建,而瘋狂的擴建所欠下的債務最終很多都轉嫁到學生的頭上。校園不是公園,在校園建設上的豪華奢侈必須避免和遏制。同時,由於地方政府興建“大學城”使高校欠下的債務,政府應當“兜底”、乃至“接盤”。唯有如此,高校方能專事教學。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