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試點“子隨母姓”:無論跟誰姓,家庭幸福最重要
發佈時間: 2014-08-04 12:28:10 | 來源: 中安線上 | | 責任編輯: 君君
日前,長豐縣試點倡導新生兒隨母姓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一事引起了廣泛熱議:一些人認為政策會對男女性別失衡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也有不少人質疑這一政策的合理性。回歸到現實中,在現在平等觀念與自我意識都比較強烈的年輕人面前,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子隨母姓”有何不可
“妻子都願意為你忍受十月懷胎之苦,跟她姓又有什麼關係呢。”談及子女“跟誰姓”的爭論,家住合肥經開區的曾先生如是説。
曾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兄弟三人,老婆丁女士則是獨生女。“生孩子之前,岳父悄悄跟我商量了下,希望孩子姓‘丁’,我立即就答應了。”當時,曾先生的父母曾提出過異議,“我跟他們説,跟誰姓都是你們的孫女,再生一個跟我姓不就行了。”
聽到兒子這麼説,兩位老人就不再説什麼了。“現在我女兒上小學了,她自己也覺得姓‘丁’挺好,兩筆就寫完了。”曾先生説,在他看來,僅僅因為“跟誰姓”傷了夫妻感情,最終沒了幸福,再好的姓名也沒意義。
夫妻複合姓漸漸受歡迎
在合肥工作的柳女士也曾經因為兒子的姓氏和丈夫楊先生鬧過矛盾,在爭執半年多之後,雙方各退一步,給兒子取名“楊柳思齊”。
對於這個結果,柳女士很是滿意。“我父母只有我一個女兒,我和父母都特別希望孩子能跟自己姓。丈夫和公公婆婆都不同意,最終只能採用兩個姓氏並用的辦法。”柳女士説。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緩解“跟誰姓”分歧而引發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給孩子起名時採用了一種“變通”方式,即夫妻複合姓,同時包含父親和母親的姓氏:有的是複合姓,有的乾脆將夫妻兩人的姓直接變成孩子名字,如陳韓、方陸等;還有的是將夫妻兩人姓拆開,中間再加一個字。
為爭姓夫妻打官司離婚
小鄭和小李家住合肥市蜀山區,1998年經人介紹相識,相戀三年後,兩人于2001年5月步入了婚姻殿堂。
結婚後,小兩口感情一直很好。不久,小李懷孕了,更是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極大的歡樂。隨著腹中的嬰兒一天天長大,小兩口開始商量給孩子取名。由於小李是獨生女,父母一直希望能有個孩子繼承香火。可小鄭卻認為自古以來孩子都隨父姓,讓孩子隨母姓説不通,雙方為此爭執不休。
2005年,孩子出生了,小鄭將女兒以鄭姓登記入戶。為此,夫妻間開始有了裂痕,生活中常常因女兒的姓氏發生爭吵。今年初,小李將小鄭起訴到蜀山區法院,要求離婚,希望法院將女兒判給自己,並改姓“李”。最終,法院駁回了小李的請求。
網友聲音
網友九月的秋色:隨父姓,隨母姓,都可以,婚姻法早有規定,何須多此一舉,獎勵本身就是一種歧視。
網友王垚烽:隨母姓獎現金是窮折騰。
網友沈林:“隨父姓”這一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重男輕女”之風,“隨母姓”的做法可以使父系姓氏傳遞在人們觀念中的重要性有所淡化,有利於男女平等觀念的推行。
回應
面對爭議,長豐縣人口計生委副主任龔存兵表示,長豐是“中國/聯合國人口基金第七週期性別平等項目”的一個試點縣,獎勵是一種引導措施和激勵機制,作為政府來説,不會對新生兒隨父姓還是隨母姓進行任何干涉。“只是希望慢慢地淡化父姓意識,淡化傳宗接代意識,推進性別平等。”
律師説法:“跟誰姓”法律上沒障礙
“《婚姻法》中説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這對於每個人來説完全是自由的,並沒有那麼多的是非問題。”合肥華騰律師事務所主任胡海告訴記者,具體到現實生活中,確定子女的姓氏,應該由夫妻平等協商而定,並非由其中一人説了算。
胡海告訴記者,他曾經處理過一件“爭姓氏”的案件。“一對夫妻離婚後,妻子帶著兒子改嫁,生活中擅自將兒子的姓改成第二任丈夫的姓氏。”最終法院要求其將兒子的姓氏糾正過來,要麼隨父姓,要麼隨母姓,不能亂改。
胡海説,子女未成年時,其姓氏由父母協商決定,當其成年後,子女仍然可以選擇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甚至還可以決定兩個都不隨,這在法律上也沒有障礙。“《民法通則》中有明文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但在現實生活中,姓名的更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當然也應該進行限制,因為一旦成為身份符號後,頻繁更改會引發很多問題。”胡海説。
專家解讀:“姓氏”其實只是種符號
“長豐‘隨母姓’引發這麼大的爭議,總體來看還是觀念之爭。”省社科院一位吳姓教授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獨生子女家庭引出來的,“以前幾乎沒有爭議過,除了到府女婿的孩子會隨母親姓外,一般家庭都會依照傳統觀念隨父姓。”
吳教授告訴記者,姓氏在傳承中,是必須依靠宗族、家族、族譜這些載體來進行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載體已經趨向於弱化,再加之法律層面對“跟誰姓”也有所調整,現在剩下的大概只有大家心中那點“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傳統觀念了。
“在我看來,姓氏其實只是一個符號。古時候,人們為了避禍、避諱,改姓的也大有人在,並沒因此而缺少什麼,更沒有帶來什麼危機。”吳教授表示,選擇何種“取姓”方式是人們自由,只要自己一家覺得合理就行,“如果因為爭‘姓’而失去幸福,那就不值得了。”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