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非升即走”為何引爭議

發佈時間: 2014-07-29 15:02:34   |  來源: 長沙晚報   |   作者:肖應林   |  責任編輯: 君君

 

時值7月,清華大學新一批教師續任/解聘工作已經完成。校方大概沒有預料到,方艷華老師的轉崗和閆浩老師的離開引發學生熱議。“非升即走”(1994年,清華出臺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後來調整為非升即轉)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教師評價體系中學生的發言權有多大,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7月28日《中國青年報》)

按理説,是制度就該執行。可這些年,對於各個領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人們有一個共同看法,那就是相關部門制定的制度本身就存有缺陷,以至於在執行過程中難以産生績效。其實,“非升即走”制度引發爭議,就是人們認為這一制度現在在高校裏面,不僅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優勝劣汰的激勵作用,反而是在強化此前就為輿論所詬病的高校老師評價機制——唯科研成果論英雄,這一單向考評角度對潛心教學的老師來説,顯然有失公平。

作為大學老師,要不要搞科研,要不要有科研成果,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不該忘了,被譽為“知識殿堂”和“象牙塔”的大學,第一位的任務應該是鼓勵老師把書教好,盡可能多地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而不應是首先強調一個年輕教師在多長的聘期裏必須寫多少發表在專業期刊上的論文。事實上,這樣的要求對於很多從事基礎學科教學與研究的老師來説,也是難以做到的。

既如此,那只能説,清華大學的“非升即走”,或者是後來調整的“非升即轉”,成為輿論熱議話題,問題就出在建立這一制度的同時,卻沒有建立起對教師的科學考核評價機制。而這樣的配套機制又恰恰是“非升即走”制度良性運轉必不可少的前提。缺少了這個前提,“非升即走”也好,“非升即轉”也好,自然會惹輿論爭議,被人們質疑制度的合理性。

而對於高校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教育品質,教育部2012年出臺的《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品質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不給本科生上課不得當教授。這一規定,在筆者看來,強調的就是高校必須狠抓教學,而不僅僅是學術。畢竟,如果高校教學偏離了這一方向,那也就有違設立大學的初衷。

所以,要化解這場爭議的負面影響,需要考量的是這一制度本身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地方所在。換句話説,不只是清華大學,在“非升即走”已成為許多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行做法的當下,高校首先要做好一個事情,那就是把教師崗位進行全面分類,對教學為主的是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對科研為重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評價標準,絕不能再搞“一刀切”。然而,人們看到的是,高校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實踐中,並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如此,又怎能讓人心服口服,又怎能讓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真正煥發出優勝劣汰的競爭導向作用,繼而形成既看科研成果,更重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

再看“非升即走”,不難發現,引發爭議的是這一制度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因為它不足以激發高校教師樂於教書的激情。筆者認為,“非升即走”制度得到嚴格執行,是需要以對每一位教師的工作科學合理評價為前提的。舍此,此類爭議將不會停息。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