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大學生暑期實踐隊有點不一樣
發佈時間: 2014-07-29 11:24:39 | 來源: 海外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洪圓瑋 袁楓 李金見/文 王美松攝
——3200份調研問卷探求百姓幸福路
如何避免實踐成為大學生拿來作秀的形式主義?如何將象牙塔的人文精神與政府決策、群眾需要結合?回饋社會,助力政府,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號召下,大學生實踐同樣要走群眾路線。
這個暑假,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暑期實踐隊的學生走進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在黃岩區委黨校教師的帶領下,將區委黨校的區情研究特長、資源優勢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優勢緊密結合,從“群眾路線”、“五水共治”、“文化禮堂”、“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政府大舉措著手開展調研,以獨特的眼光和方式探訪群眾幸福之路,也走出了一條不同於政府的新青年調研之路。4個課題,5種維度,21個村鎮,32場訪談,3200份調查問卷——大學生暑期實踐,一支隊伍並行四個調研課題並不多見,每個課題都以推進民生建設為落腳點更是少見。
深入群眾,直面百姓疑惑
大學生深入群眾調研,不為上下級關係所困擾,沒有個人利益糾葛,體察更為深切,與群眾聯繫更為密切。有問題,不回避,“一竿子插到底”。 7月19日下午,黃岩區北城街道浦西村,“五水共治”小組中的4名成員在街邊向居民和路人發放調查問卷,具體了解當地水治理情況,蒐集民眾對五水治理的建議與意見,這是“五水共治”小組第12次走上街頭,探訪民意。在調研中,有些居民表示只聽過”五水共治”這一口號,至於“五水”怎麼治?在“五水共治”中居民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則很少有人能完全説清。同樣的,一些村民把“群眾路線”與駐村幹部聯繫的密切程度畫上等號,將黨員開會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畫上等號,對於“四風”建設等話題只能表現出茫然,村民們一些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推行。
“我們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有些宣傳單發下來看不懂。”“田裏活要緊,這個和我們關係也不大。”百姓聽不懂、不願聽、沒空管成了政策落實於民,百姓正確看待政策的障礙。在調研過程中,大學生們拿著宣傳單慢慢地和村民解釋什麼是“五水共治”什麼是“群眾路線”,使得調研活動也成了宣傳黨和政府政策的平臺。只有多一些信任和溝通,多一些渠道和措施,才能讓政府的措施從“高樓大廈”走入“民間里巷”。
研有所長,黨校引領,高校助力政府
大學生往往比較單純,思考問題比較簡單衝動,但在正確的引領下,能將大學生的熱情轉換為政府所需,同時培育大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在黨校這個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帶領下,高校學子投身社會調研,能夠將專業知識素養融入實踐,助力政府決策。
一方面,高校調研隊伍擁有人力資源優勢,利用高校暑期實踐隊人數多的優勢彌補基層黨校調研人手缺乏的劣勢,走進基層,傾聽百姓的心聲,形成發動與組織民眾建言獻策的新方式、新方法。發放問卷不只是“問”,也要“答”,傳播民眾不知道的,解釋民眾不理解的,讓政府的措施從“高樓大廈”走入“民間里巷”。而對政府人物訪談的過程,于調研隊,是獲取資訊和資料;于政府相關人員,是直接面對疑問,在回答和反思的過程中獲取新思路。
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在基層黨校教師的引領下,確定研究方向、對象、手段,聯繫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實地調研,把關調研成效,將最終成果組稿,助力基層政府政策的深入開展和改進。通過實地考察中的訪、問、談,找到現行措施的不足與短板;通過總結分析中的析、研、思,給出意見和建議。
大學生調研走出校園象牙塔,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體察民情,深入思考,彌補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感知、認識存在的缺陷,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地方政府,助力民生建設。就像群眾路線調研小組一位成員所説:“以前在學校,很多事情想當然了,通過這次調研活動親眼看,親耳聽,了解了群眾的想法,也了解了政府的政策和困境,比照以前的純理論研究,有了很大的反思。”
(責編:周華、王越)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