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過期肉”事件暴露“中央廚房”監管漏洞

發佈時間: 2014-07-23 12:45:17   |  來源: 今日早報   |   作者:祝瑤   |  責任編輯: 沈曄

 

日前,媒體披露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福喜)的食品生産過程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在國內外市場、産業等層面引發連鎖反應,目前此事影響持續發酵。

21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肯德基母公司百勝集團以及麥當勞股價雙雙走低,跌幅超過大盤。截至當天美股收盤,百勝集團股價下挫4.25%,市值一夜蒸發近15億美元,麥當勞則收跌1.45%。

除麥當勞、肯德基等直接受到牽連的公司外,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與上海福喜相關的A股上市公司或許也會被“拖下水”。

目前,上海福喜公司已被查封,但按以往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福喜“過期肉”事件也許很快就“往事悠悠”,隨著時間“翻篇兒”。但對不少消費者來説,由此事件引發的公眾質疑才剛剛開始——如此屢禁不絕的食品安全問題,究竟該如何監管?

“並非某個人的行為,

而是公司有組織的安排”

據新華社報道,上海市食藥監局昨日表示,初步調查表明,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有組織實施違法生産經營食品行為,並查實了5批次問題産品,涉及麥樂雞、迷你小牛排、煙熏風味肉餅、豬肉餅,共5108箱。食藥監局還通報,已緊急約談22家下游食品流通和快餐連鎖企業。初步查明,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棒約翰、德克士、7-11等連鎖企業及中外運普菲斯冷凍倉儲有限公司、上海昌優食品銷售有限公司、上海真興食品銷售有限公司普陀分公司等9家企業使用了福喜公司的産品,目前已封存相關産品總計約100噸。

21日晚間,處於輿論漩渦的福喜集團發佈聲明稱,已經成立調查小組,管理層相信,“本次事件是一起個體事件,集團願為整個事件承擔全部責任。”

對此,上海市食藥監局副局長顧振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發現公司的一些違法行為,並非某個人的行為,而是公司有組織的一個安排,所以我們初步暫定這麼一個結論。對於這些所謂的過期食品的處置,公司有一套相應的制度,有相應的記錄,但所謂的制度也好、記錄也好,都是與我們國家法律法規相違背的。”

上海福喜品質部經理在被約談時也曾明確表示,對於過期原料的使用,公司多年來的政策一貫如此,且“問題操作”由高層指使,並稱至少需廠長以上的管理層同意才能實施。

在這起“過期肉類”醜聞中,福喜集團又是如何“承擔全部責任”的呢?上海食藥監局表示,截至22日16時,仍然沒有收到來自公司內部調查組的調查報告,或者公司對這些質疑的結論和意見。

“為了最大程度謀取暴利,將不合格的産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降低自己的生産成本。”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表示,涉案人員操作起來駕輕就熟,這絕非是一種偶然或者個體的行為,一經查實應嚴懲重處。

消息

暴露“中央廚房”監管漏洞

將大量過期半個月的雞皮、雞胸肉等原料,碾碎再加工;而發綠、發臭的冷凍小牛排已過期一年,再加工……在一所被授予食品安全獎項的封閉式現代化工廠面前,身在一墻之外的消費者幾乎對“內部操作”一無所知。

跟隨暗訪記者的鏡頭,我們發現,上海福喜的日常生産數據被隨意篡改,若非暗訪,外界很難知道如此大型的食品公司內部的真實情況。在非正常拍攝的鏡頭面前,上海福喜的員工也是直言不諱:“檢查的時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産。”

雖然上海福喜已被查封,但事件引發的質疑才剛剛開始,“餐飲巨頭”們究竟是否知情,監管是否失職?有組織的行為源頭究竟在哪?違法行為持續了多長時間?這些問題有待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查。

對此,麥當勞和百勝相關人士並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對供應商有不定期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取消合作。

而在業內看來,目前的調查還無法證明,麥當勞、百勝集團等全球知名餐飲巨頭們是否知曉食品工廠內發生的這些行為。但有一點可以證明,這些違法行為繞開了很多看似嚴格的監管體系,確實是制度上的失守。

在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業內人士看來,具有一定規模的食品企業,對原材料進行粗加工,製成半成品向其他餐飲企業供貨,相當於一個“中央廚房”。然而,多數消費者只能看到食物上桌時的令人饞涎欲滴的形態,但對於原料本身、加工工藝、品質控制等實情卻無從得知。

“未來,食品生産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集中供貨模式只會越來越普及。如何有效監管,這對監管部門來説,是一項新的挑戰。”業內人士指出。

資訊不對稱引發“取證艱難”

對於一次次挑戰公眾底線的“舌尖安全”,同樣遭遇過供貨商風波的一位餐飲業業內人士,在電話中的語氣充滿了無奈。

在他看來,“自律”這兩個字重若千金。“一般説來,供貨商的原材料入廠前,需要提供食檢報告和相應的票證。企業還會派專人設立食品抽檢,但有時候還是防不勝防。”

今年“3·15”曝光的杭州廣琪“毒麵粉”風波,根據調查,公司的隱蔽性做得非常好,為了逃過品質監督部門的監管,他們把製造原材料的地方藏在余杭區一隱蔽的地方,倉庫在下城區,註冊地卻是在江幹區。

據媒體報道,為了逃過品質監管部門的監管,上海福喜造假手法隱秘,甚至為逃避監管製作兩本台賬。“如果在沒有內部爆料的情況下,日常監管很難發現,固定證據非常難。”

早前一位監管人士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有些例行巡查,“光憑肉眼是發現不了塗改保質期等問題的”、“轄區範圍只有11個工作人員,卻要管理4000多家有‘經濟戶口’的企業,確實‘壓力很大’”。

然而,有業內人士提出意見,問題的根本還是資訊不對稱。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隱蔽性、多樣性使得監管行為的及時性和有效性較為滯後,突出表現為違法資訊“知曉難”和“調查難”。

從另一角度考慮,雖然企業造假通常都是隱秘的,面對“取證艱難”,監管部門應思考日常抽查等工作機制的有效性。

違法成本太低,洋品牌醜聞頻出

“對整條生産鏈來説,食品企業已經排在了生産者和經銷商的後面。想要跳過這兩個環節,有的企業甚至不惜‘垂直管理’。”事實上,“廣琪事件”一齣,一家在杭城約有40多家門店的烘焙企業,其相關負責人就大倒苦水,並透露一個在他看來最簡單實際的解決辦法——“找源頭”。“哪怕增加運輸成本,也盡可能選擇直接向一級供貨商或是生産商進貨。”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上海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專家組成員沈建華説,在國外如果發現類似事件,企業會徹底完蛋,永無再生之日,不僅被罰得傾家蕩産,也會遭到合作夥伴的拋棄。而在中國,企業違規後可能“借屍還魂”,用親戚的名字重新註冊一個公司,照樣重操舊業,“因此制度上需補好缺口,避免企業違規捲土重來。”

近年來,眾多重量級的“洋品牌”食品企業在中國醜聞頻出。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春泉認為,中國現行法律法規設定的違法成本低,是國際品牌屢次“犯險”的主因。上海一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則表示,在現行的食品安全分類監管體制下,在往年的監管中被認為食品安全風險等級低的大型企業,監管抽查的力度不如小作坊來得密集,這也給了歷史記錄良好的上海福喜漏網之機。

因此,還有業內人士建議不妨重新修訂相關辦法,大幅提高食品安全舉報獎勵,用市場的力量去監督市場。“如果配合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對違法企業施以重罰,獎罰分明之下,説不定能為治理食品安全亂象提供不同的參考。”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