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籃球嗎?”在一次校園春季招聘會上,面試官的隨口一問讓張哲宇(化名)很“忐忑”。張哲宇是廣州暨南大學金融係研三學生,1米75的個兒卻對籃球不怎麼“來電”。“會還是不會?”張哲宇一遍遍問自己,“反正也不會讓我現場打給他看”,考慮再三,彭宇硬生生吐出兩個字,“還行”。
令張哲宇沒想到的是,進入第二輪面試後,與自己同組競爭的七八個人都是一米八以上的高個兒,幾乎所有人在第一輪面試時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會不會打籃球?”
隨著今年727萬高校畢業生加入求職大軍,僧多粥少、同一職位多人競爭的情形愈演愈烈。一個應聘崗位幾十、上百人競爭的局面已經不再新鮮,面對現實,大家只能另辟蹊徑。有企業招人開場就問才藝特長,文體才藝能加分已經成為多數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默認的“潛規則”,求職者也見招拆招,“會小提琴”、“會畫畫”、“會打乒乓球”甚至“會烹飪”都頻繁出現在求職簡歷的特長一欄。
“往往競爭一個職位的求職者專業水準差不多,文體特長自然就成了用人單位的評判標準。”在武漢大學招生就業處朱老師看來,現在很多單位注重文化建設,聯誼會、比賽活動都需要會唱會跳、體育玩兒得轉的人。
廣州暨南大學金融學專業大四學生朱定梅對此深有感觸,找工作時,班裏的“女神”、“班草”讓大家“羨慕嫉妒恨”,紮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形象和出眾的個人才藝讓“女神”、“班草”成為用人單位的“寵兒”。
“他們真的很強,不得不佩服,”朱定梅説。每當有學弟學妹求教找工作經驗時,朱定梅還會“催促”他們去補課:“你不是對主持和舞蹈感興趣嗎?趁找工作前趕緊去加強一下。”
今年畢業的劉星星怎麼也想不到,“會跑步”竟然給自己加了分。這學期,劉星星應聘貿易公司的外貿業務員,重點大學英語專業、輔修國際貿易雙學位,在劉星星看來,自己的硬體“夠強了”。
然而,面試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對手都很強大,面試足足進行了半個小時。”當被問到“有沒有文體特長”時,劉星星有些為難,從小沒報過特長班,也不會唱歌跳舞,“獎狀一張都沒有”。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參加過學校長跑比賽。沒想到,一提到“會跑步”,面試官來了興趣,“參加的是什麼比賽?”“得了第幾名?”“你耐力怎麼樣?”直到最後被公司錄取,劉星星才知道,原來公司每年都有登山比賽,需要有體力、耐力好的職員參加比賽。
“年會、工會活動、聯席會都需要才藝表演,有特長的年輕人可以活躍公司文化;從個人的發展來看,有些同學學業好,同時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在就業時為自己‘加分’。”朱老師説。
然而,有時候文體特長幫的“忙”卻讓有些求職者無奈。
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大四畢業生李澤楷在應聘一家汽車企業時,順利進入二面,他心裏卻有些疑惑,“其他人都是機械電力、工科類專業,就我一個學廣告的進了二面。”更令李澤楷困惑的是,企業提供的崗位與自己的專業背景毫無關係。他當場提出疑問,卻被告知“內部有籃球賽,我們老總看上你這個頭了”。
“沒想到1米9的個頭,會打籃球給自己幫了這麼大的忙”。考慮再三,李澤楷推掉了這個“offer”,“我還是希望從事的職業與我的專業知識相關。”李澤楷説。
“有些公司專門招會打球的畢業生,成立籃球隊,高薪養著,就是讓他們打球。”葛洲壩集團招聘部門李先生認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招人標準和用人條件,無可厚非。”
“有的企業看重特長才藝,也是一種綜合考慮,並非不重視專業素質,很多企業會從個人興趣和特長中去分析求職對象的綜合素質。”在朱老師看來,求職核心競爭力還是專業實力和個人能力,才藝只是參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