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調查: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 他們在焦慮啥

發佈時間: 2018-04-12 15:27:36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肖家鑫 楊文明 |責任編輯: 曹洋

 

減負不是不要品質,而是要輕負擔、高品質

“聽説了嗎?隔壁班的老師給孩子佈置作業被家長舉報了!”幾名家長正在談論孩子的學業負擔。他們的孩子都在山東省濟南市一所優質小學就讀,按照規定,小學一到三年級不準留書面作業,濟南大多數學校都能遵守。

但是,“沒有作業加強鞏固,課堂上學的知識能掌握嗎?”濟南某家長李麗(化名)説,有的老師會“冒險”在家長QQ群裏佈置作業,但結尾都會補充一句:上述作業不做強制要求,由家長學生自主選擇。可即便如此,還會有家長不滿,甚至投訴舉報。

在李麗看來,現在孩子在學校的負擔不是太重,而是太輕了。一到三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一些必要的練習只能指望課堂上那點時間,有的孩子掌握得快、課下不需要加強,學得慢的孩子就只能依靠課外輔導班了。

六年級小學生家長榮雲(化名)這樣描述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週一到週五,每天6點半到7點間起床,早餐後大約7點半到達學校,下午3點半放學。由於濟南在全市中小學校普遍開設了“三點半課堂”,孩子會在老師的輔導下上自習並完成當天作業,5點半離校。晚飯後,孩子開始做輔導班佈置的語文、數學卷子並且練琴。晚上9點半前洗漱睡覺。

“孩子主要的課外負擔集中在週末。”榮雲説,每週六孩子會去語文、數學、外語輔導班上課,週日上午學琴,下午才有時間放鬆一下。“孩子基本能接受,並不覺得累。”她認為,“負擔重不重往往因人而異,有的孩子上兩三個課外班就叫苦不迭,但有的孩子上四五個課外班也挺開心。”

濟南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減負不是不要品質,而是輕負擔、高品質。不同學生之間對待學業負擔的態度和處理能力有很大差異,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保護好孩子們的求知欲。“不留書面作業,很多家長心裏不踏實。”小學二年級老師艾霞覺得,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校負擔已經降到一個合理範圍,現在增負壓力更多來自家長的過度焦慮,“比如小升初早已取消考核,小學沒有升學壓力,但家長仍然會把孩子送到各類輔導班。”

校外補習要去除盲目性,別因為焦慮而跟風攀比

一方面,學校貫徹教育相關政策,採取措施進行減負。另一方面,補習成了家長的共同話題,“加班加點”“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育搶跑行為比比皆是,培訓機構市場一片火熱。

“現在公立小學放學時間是3點半,大多數家庭不方便接送。加之學校流行將作業的批改轉交給家長,而上班族又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批改孩子課業,因此只能把孩子交給校外晚托機構。”西部某省會一所教育培訓機構專職老師李南星認為,校外培訓機構是根據市場需求産生的,不是因為校外培訓機構多了而導致學生負擔加重,而是高考、中考的競爭壓力催生了補課需求,在教育落後地區這一現象更為明顯。

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是校外培訓熱的另一原因。李南星認為,教學水準過硬、有口皆碑的中小學數量有限,但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剛需一直存在,家長們只能向校外培訓機構尋求幫助。他表示,“大多數上培訓課的學生在校成績較差,補習只是為了能提高成績;但好學校的優等生來補習的情況現在也越來越普遍。越是上進的學生,越是對升入好學校、考上好大學有更強烈的需求。”

報補習班之所以成為一種潮流,家長之間的攀比是很重要的原因。有家長坦言,給孩子報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圍的孩子都在學”。教育專家認為,隨著新媒體的發達,資訊獲取與交互越來越便利,家長們通過“互通有無”,進一步放大了群體焦慮。

濟南一位小學校長表示:“校外補習不是絕對不好,關鍵是要去除盲目性,要在孩子有興趣的前提下、基於全面發展需要而進行‘學有餘力’的補習,而不是建立在焦慮的基礎上跟風攀比,為了補習而補習。”他特別強調,家長不要把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要讓興趣成為孩子學習的原動力。在補課這件事上,理性不要缺位。

培訓機構水準參差不齊,需要規範和治理

“您給孩子選擇校外培訓機構時,會先查看辦學資質嗎?”記者詢問的學生家長中,大部分表示沒有要求查看培訓機構的證照。李南星坦言,目前校外培訓機構水準參差不齊,“同行惡性競爭搶生源,大部分培訓機構沒有辦學資質,絕大多數代課老師沒有教師資格證。”

不僅同行之間競爭火熱,“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最大對手其實是在外兼職的學校老師。有的老師受利益驅動,會讓學生參加自己的補習班,有的會勸學生參加校外指定的補習班,甚至有的老師講一半留一半,進行‘閹割式’教學,倒逼學生上補習班。”一位校外培訓機構老師告訴記者,為了規避監管,有的老師選擇在封閉式小區內辦班,嚴控學生防止消息洩露,並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監督資訊,與監管部門“打遊擊”。該老師説,在校老師有招生優勢,比培訓機構收費低,在外兼職自己辦班,學生人數多的,收入比學校工資高多了。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品質很難保證,只會迫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參加校外培訓。

如何科學進行校外培訓,使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補充和拓展?教育部日前發佈《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提出禁止校外培訓或競賽成績和入學掛鉤,禁止機構提前教學,避免全日制學校的非零起點教學,檢查無證無照機構等治理措施。“從長遠來看,規範培訓機構只是第一步,要讓全社會認可,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是眼前的直接價值,而孩子的思想品德、科學素養、學習能力則是伴隨一生的長遠價值。”李南星説。本報記者肖家鑫楊文明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