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整治“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
發佈時間: 2018-04-03 11:00:03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日前,公安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門持續深化拓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治理工作,建立常態長效治理機制,確保人民群眾平安、順暢出行。
資料圖:行駛緩慢的車輛。中新網記者金碩攝
據了解,根據公安部統一部署,自2017年4月以來,各地大力開展了不禮讓斑馬線行為的整治行動。整治行動取得了哪些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如何深化?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2017年全國查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交通違法同比增8.4倍
斑馬線是行人過街的安全線,機動車禮讓斑馬線是駕駛人的法定義務。可是長期以來,一些機動車行經斑馬線時不減速、不停車,造成人車混雜、道路擁堵,嚴重的甚至會誘發道路交通事故。2017年4月,一場斑馬線上的治理行動在全國鋪開。
記者了解到,一段時間以來,各地狠抓不懈、多措並舉。在湖北武漢、湖南長沙,當地在重點路口設置非機動車臨時學習點,組織違法行為人參加現場交通安全學習。在山東濟南、河南鄭州,一些流量大、違法多的路口路段均啟用了人臉識別系統,記錄交通違法行為並在現場大螢幕滾動曝光違法行為人的資訊。為推進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安徽、海南等地公安交管部門會同住建、市政等部門聯合開展排查,加強路面養護,增設行人駐足區、安全島等二次過街設施。
對此,公安部交管局曾用多個“強化”,梳理歸納整治工作的相關特點,比如強化組織推動、強化現場嚴管、強化科技應用、強化排查整改、強化部門協同、強化宣傳發動。據公安部交管局秩序管理處負責人介紹,2017年全國查處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交通違法同比增加8.4倍。
開展治理以來,36個大城市中有21個城市通勤日高峰擁堵程度下降
一條斑馬線,牽動的卻是整個城市的交通秩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規模持續擴張,城市道路交通高位運作,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等問題開始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城市交通秩序亟須改善。”公安部交管局負責人表示,加強斑馬線治理,正是城市交通治理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
事實上,自去年4月開展斑馬線治理工作以來,社會上也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有輿論認為,這會造成通行效率低下、加劇交通擁堵。
“通行效率不能以犧牲行人的生命為代價。在交通出行中,保護行人、非機動車安全順暢通行是第一位的。”公安部交管局秩序處負責人表示,“實踐證明,隨著機動車禮讓率的不斷提升,交通秩序得到持續改善,交通出行更加安全,反而會促進整體或局部路網通行效率的提升。”有關數據測評顯示,開展斑馬線治理後,36個大城市中有21個城市通勤日高峰擁堵程度下降、高峰平均車速小幅上升。
此外,針對“是否會增加交通事故風險”的疑慮,公安部交管局秩序處負責人説,現實中確實存在部分機動車因禮讓斑馬線被後車追尾的情況,但這類事故發生比例遠遠低於不禮讓引發的事故。“這是由於有些斑馬線前的預告、提示、警示、標誌、標線缺失或者不完善,一些機動車未能提前發現和減速,直到臨近斑馬線才猛踩剎車、大幅降速。有時候,機動車駕駛人也沒有養成禮讓意識,甚至開車期間出現分心,這也容易導致追尾。”
在嚴格執法的基礎上,加強科技應用,同步治理行人、非機動車違法行為
如今,公安部進一步部署相關治理工作,著力構建斑馬線上的安全文明,努力讓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根據《意見》,各地公安交管部門要進一步採取多項措施,推進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的常態化治理。
斑馬線上的安全文明,除了機動車的自覺禮讓,還離不開行人、非機動車的自覺維護。“下一步,我們在現場嚴格執法的基礎上,將加強科技應用,同步治理行人、非機動車闖紅燈違法行為。”公安部交管局秩序處負責人説,比如試用闖紅燈抓拍警示設備,探索試行曝光違法人員部分資訊或者通過事後約談、通報、追查等方式,予以有效查處和震懾。
此前還有群眾反映,一些地方的交通設施和標誌標線不完善、不合理,導致過街時間不足、過街等待時間過長等問題。“堅持嚴格執法與完善設施相結合,也是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重要原則。”公安部交管局秩序處負責人介紹,各地公安交管部門應對所有路口進行全面排查,確保斑馬線應劃必劃、信號燈應設必設,且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同時,協調住建等部門,在商業區、居民區、學校、醫院等交通聚集點附近道路,適當增加過街設施數量,優化行人過街設施。
針對上述問題,《意見》還對“調整交通信號燈”作出相關部署要求,比如對右轉車輛和直行行人、非機動車衝突嚴重的路口,可採取右轉專用信號控制;對行人過街距離較長的信號燈路口,可設置行人二次過街信號燈;對行人流量較少的路段斑馬線,可採取行人請求式按鈕信號控制。
“構建斑馬線上的安全文明,歸根結底在於人。”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駕駛人會有過馬路的時候,行人難免也會有開車的經歷,希望廣大交通參與者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相互禮讓,如此我們就會共同擁有更好的交通秩序、更多的交通文明。”(張洋)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