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與精神是兩回事兒
發佈時間: 2018-02-24 13:11:50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發佈,首次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並用36個字來高度概括企業家精神,即——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於擔當和服務社會。
在傳統時代,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和艱苦奮鬥幾乎是每個企業家的代名詞,每個企業家的創業史都是這12個字的縮寫。之所以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就是與後24個字結合,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是對自身和企業的再提高,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則是自身與企業的昇華。
到了網路時代,企業家們過去的創業史不僅被熟知,實時的動態都在公眾視野中,這與網路時代的特徵也有關係,網路同時也讓企業家們的精神思想有了新的傳播渠道。自從國家給企業家精神有了定義後,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們都以這36個字為基礎,對公眾認可的企業家及他們的思想精神進行觀察解讀。
近日,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就在個人公眾號發表“勇説管理”系列文章。蘇勇教授首先分析了企業家概念: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書中最早提出企業家概念,薩伊在定義企業家概念上,將冒險性作為企業家的重要要素。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性破壞”也頗有冒險性,所以産品創新、組織創新等“不安分”是企業家們個人成功的因素。
為了進一步闡述企業家精神,蘇勇教授舉例了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以2017年11月3日與張瑞敏的相關交流為例,深度剖析的企業家精神——“張瑞敏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企業家精神絕不是以企業家個人能力為標準,更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培養出更多企業家,能不能孵化出更多的企業家精神。”
在張瑞敏看來,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和日本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團隊精神”,都只是揭示了工業時代的企業家精神,這其中還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病,就是把企業的命運壓在優秀企業家身上,一旦企業家不在了,企業就走下坡路,但是網際網路尤其是物聯網時代則不應如此。所以,張瑞敏認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家精神,絕不是以企業家個人能力為標準,應該是看能不能培養出更多的企業家,孵化出更多的企業家精神。
結合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以用戶為中心與用戶零距離,服務用戶得到用戶的認可,並持續根據用戶需求迭代企業自身能力,把企業變成出創客的創業平臺。近幾年來,海爾內外兼修,內部孵化出雷神、小帥等創業成功的小微,以創業創新為核心的海創匯平臺還孵化了不少外部公司的項目。在海爾沒有員工,只有創客,創客創造産品和服務,以用戶的評價來定義自身的價值,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提升企業的價值,並形成系統不斷迴圈,變為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
海爾的發展歷史與張瑞敏提出的企業家精神,加起來正是文中開頭,國家對於企業家精神高度凝練的36個字。作為企業家,個人的成功是偶然,能否將偶然推廣複製,影響一批又一批的新企業家成長,才是具有延續意義的精神。
佳文賞析《“勇説管理”之二十:“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是要看能否培養出更多企業家”——張瑞敏的“企業家精神新説”》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