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重新駛入快車道

發佈時間: 2018-02-05 10:18: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王靜文 |責任編輯: 曹洋

 

2017年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轉折之年。在經歷了近兩年的停滯之後,人民幣國際化呈現出明顯的回暖跡象。

根據央行統計,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在2017年第一季度曾降至9942億元的五年低點,但第四季度已回升至11300億元;香港市場上人民幣存款規模在2017年3月曾下降至5073億元的七年低點,但2017年12月重新回升至5591億元。相應的,中國銀行編制的跨境人民幣指數和離岸人民幣指數都在2017年年底回升到近一年半的最高水準。SWIFT發佈的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排名,也從最低時的第七名回到第五名。

導致人民幣國際化回暖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官方的支援,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為全年工作奠定了基調;二是市場機制的完善,深港通、債券通等相繼開通,金融産品不斷豐富,為跨境投資便利化提供了條件;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人民幣匯率的企穩回升。

事實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同匯率走勢亦步亦趨。2015年“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貶值,由6.1左右一度下降至2017年年初的6.9左右,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由高歌猛進轉為停滯不前。直到2017年5月,逆週期因子加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走強,外國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産的意願才重新上升,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重獲動力。

展望2018年,預計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國際環境將繼續好轉,人民幣國際化有望重新進入快車道。

一是“一帶一路”倡議將提供戰略機遇。十九大報告將“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點,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也在不斷密切,但雙邊貿易中人民幣的實際收付額僅為14%,低於整體25%的水準。鋻於“一帶一路”建設對我國有巨大的資金需求,同時也有商品和服務的進口需求,我國可通過“資本輸出帶動産品輸出”的方式擴大人民幣使用範圍,並形成閉環的回流機制。年初巴基斯坦央行已同意在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預計後續將有更多的國家加入。

二是市場機制將不斷完善。今年1月,央行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通知》,從促進人民幣跨境直接投資、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等多個方面便利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此外,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期間,雙方就儘快啟動滬倫通達成共識,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也將擇機推出。市場機制的完善、産品種類的豐富以及清算機制的健全,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繼續發展。

三是人民幣匯率有望保持強勢。一方面,我國金融監管繼續保持偏緊態勢,國內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收益率繼續走高,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上升;另一方面,美元指數進入技術下行通道,全年有望震蕩走弱,也為人民幣走強提供了條件。目前,市場上的貶值預期已經幾乎消失,利差和匯差因素將繼續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當然也要看到,貨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最重要的基礎是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們必須保持耐心和定力,在保證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前提下,通過改革運作機制和改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人民幣在使用過程中的便利性和保值性,進而提升人民幣在國際範圍內的認可度和接受度。(王靜文)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