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中國改名:金色拱門下已無新鮮事

發佈時間: 2017-11-01 11:32: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 陳卓 |責任編輯: 沈曄

 

金色拱門下,已無新鮮事

早已司空見慣的拱門,突然在網際網路上變成熱門景點。這是中國剛剛發生的一件奇怪事兒。

拱門矗立在快餐店的屋頂和廣告招牌上,而拱門之下,它的東家正在經歷一次蛻變——工商資訊顯示,“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最近變更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

短短三個字的變化丟進今日複雜多變的經濟浪潮裏,掀不起什麼波瀾。2016年,麥當勞就宣佈“在中國市場引入戰略投資者”。今年1月,國有企業中信股份和私募股權公司凱雷集團以20.8億美元收購了麥當勞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業務。8月,雙方業務交割完成。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裏,關於這次收購的報道,都算不上什麼熱門話題,直到10月12日,新公司完成“證照層面”的改名。

從“麥當勞”到“金拱門”,三字之差在輿論場激起朵朵浪花。人們懷著複雜的心情,審視著這個突然擁有類似“沙縣小吃”風格名稱的“洋快餐”。夾雜著一絲得意的嘲諷段子,塞滿了那個金色的拱門。

其實,拱門還是那個拱門。新公司宣佈,除了證照層面的變化,餐廳名稱等不會改變。跨過那道拱門,昔日的“洋快餐”只是完成了一次股權的本土化,僅此而已。

從這個層面看,這樣的改名即使算不上司空見慣,也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就在金拱門前人聲鼎沸的時刻,蘋果公司宣佈,即將推送的三大系統和相關應用程式中,原本全球統一的英文命名,將首次出現對應的中文譯名。這樣做的用意,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消費者”。

如果經濟全球化是一種浪潮,那麼中國正立在潮頭。廣闊的市場和不容忽視的力量,正在吸引著來自全球的資本和商人。可以預見,未來還會有許多公司像麥當勞和蘋果一樣,用不同的方式跨過那道本土化的門。問題是,站在一旁的國民,到底如何看待這道“門”?

中國第一家麥當勞餐廳于1990年在深圳開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人類學教授閻雲翔在他所做的民族志調查中發現,那時的麥當勞在許多中國人眼裏“代表了美國文化與現代化的承諾”。這裡被視為現代、衛生與責任式管理的楷模,人們在這個以節省時間為目標的快餐店裏呼朋引伴,待上個把小時消費外國飲食。1994年,北京王府井麥當勞餐廳將因商業開發而搬遷的消息,甚至在世界各地的報紙上引起波瀾——那時,這個原定租期20年的餐廳剛開了兩年。人們普遍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麥當勞,“其他企業也很難以倖免”。

那時的中國和世界之間,也隔著一道與今日類似的“門”,只不過門上鑲嵌的,是一塊由經濟和社會發展巨大差異造成的凹凸鏡,門內門外的世界,都被扭成奇怪的模樣。

而如今,世界的一切都在被抹平。漢堡包不再因為“洋”而被視為“現代化”象徵,金色拱門底下也已少有“西洋景”。

這道門所見證的,是中國正在以更平等的姿態步入全球化浪潮中。

能配得上國家平等姿態的,只有每個國民平等的心態。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無論是外國企業走進來,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都是一個個經濟個體作出的選擇。我們可觀察,可祝福,卻大可不必拿著老套的放大鏡將他們無限放大。

一個不能忽視的簡單道理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不是一場方向恒定、一成不變的遷徙,而是各種資本和機遇在全球範圍內的肆意流動。重要的不是中國的某一項技術或者某一家企業“橫掃”國外,也不是外國的某一個機構“慕名”來到中國,“跪倒”在令人折服的發展成就面前。中國的壯大,已經不需要這些注腳來凸顯,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續發力並保持強大的吸引力。

開放是改革的應有之義,今日的開放更應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改革繼續,比如政府的審批制度改革是否已經適應全球化的腳步,金融體制改革是否足以抵禦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是否已經完善到可以完全與國際社會對接。

相比空洞的吶喊和無謂的狂歡,只有實實在在的改革才能消除更多的障礙,讓越來越多與世界連通的拱門,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