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訪大學生稱曾生活費不夠用
發佈時間: 2017-09-11 11:39: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上個月,一條關於“大學生嫌1200元生活費太少而抱怨母親”的新聞引起了網友廣泛討論。隨著各高校進入開學季,關於大學生日常開銷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網路上流傳的一份《各地大學生生活費標準一覽表》下,學生們紛紛留言表示,自己的實際開銷遠高於表中的標準值,並感嘆“生活費不夠用卻又不知道錢到底花在了哪”。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125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40.8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每月生活費在1000~1500元,29.44%的受訪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500~2000元。每月生活費在2000元以上的佔19.84%,不足1000元的佔9.84%。此外,超七成受訪大學生都曾經歷過“生活費不夠用”的窘境。
生活費都被“吃”掉了?
陳悅在杭州一所學校讀大二,每個月生活費2000元。她坦言,自己每天吃食堂,偶爾買奶茶和蛋糕,如此下來,每月要花1500元在“吃”這一項。“主要是因為校園附近物價高。”陳悅不無委屈地説,“水果更貴,夏天的時候,半個小西瓜也要二十幾元,但學校3公里外的水果店價格只是校內商店的三分之一。”
陳悅覺得自己幾乎沒有額外的錢用於娛樂。“在周邊遊玩的話至少花費一兩百元,聚餐每人平均至少六七十元。出去玩就是奢望。”她自己努力控制開銷,不向父母請求“支援”。但今年7月,她讓朋友幫忙在境外代購防曬霜,所以向父母求助了500元。
而在北京一所高校讀書的孫陽表示,自己很難理解陳悅能“吃”掉這麼多錢。孫陽是北京本地人,每到週末他都會回家。父母每月給他1200元生活費,他表示“完全夠花,偶有結余”。孫陽告訴筆者,他的一日三餐在學校食堂解決,所以月初時他會給飯卡充值500元作為當月的伙食費。“剩下的錢主要用於朋友聚會、社團聚餐,每次均攤費用,差不多每人平均七八十到一百元。”孫陽坦言,外出旅行、報名培訓班和買衣服的開銷都是父母額外“撥款”。
調查結果顯示,“每月主要開支”中,選擇“伙食費”的受訪大學生佔97.25%,選擇“服飾及化粧品”的佔61.68%,選擇“網費通信及交通費”的佔60.24%,選擇“學習資料費”的佔44.24%,選擇“外出旅遊費”的佔21.84%,選擇“遊戲裝備費”的佔3.84%。
同樣在浙江讀書的吳鈺表示自己每個月有1400元生活費,其中1000元來自父母,400元是她在學校參與勤工助學崗位所得。“我的衣服全部是網購,每天點一次外賣,偶爾給遊戲充值,但是1400元足夠了。”吳鈺説。
安徽一所高校的陳怡認為自己每月開支在1000元以內,這和學校的位置、城市的物價有關。她調侃道,進一次城往返要近3個小時,而自己的課程相對較多,所以一般“宅”在學校。
為自己的愛好和社交埋單
南京大學的謝穎表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網購剁手黨”。她每月的生活費有1100元,其中的40%會用於網購衣物。她提到,自己在網購時,經常會退換商品,所以平均每月花掉的快遞費也有幾十元。雖然她經常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管住自己下單的手”,但一旦到了打折季、狂歡節,之前的冷靜、理智都會被購物車裏的降價商品瞬間淹沒。即便有衝動消費的懊悔,但她仍認為,“不論花錢多少,逛淘寶、搶上新是我的生活樂趣。”
今年6月剛剛從江西一所高校畢業的董楠回憶,自己的生活費在2000元左右,但其中一半用於買顏料、畫筆,出去寫生等專業學習。董楠覺得雖然“燒錢”,但自己樂在其中。
西安的大四學生武亞坦承自己是個名副其實的“吃貨”,她希望在畢業之前能完成西安100家飯店的“美食打卡”。武亞每月有1200元生活費,其中花在飲食上的費用大約佔三分之二。在她看來,自己日常在校內吃飯的花費較低,但每個週末她都會乘車到市區裏找同學推薦或者網路上熱門的飯店來“改善伙食”。武亞覺得自己不需要每月都購買衣服或化粧品,但是尋找美食對自己來説既是剛需又是癖好。“即使偶爾遇到不太好吃的飯店,也是我‘探店’的一次經歷,不能算是亂花錢”。
在海南讀大學的舒婷每月有2500元生活費,相較于周圍的同學,她覺得自己“比較寬裕”。看電影是她的一大愛好,她平均每月至少貢獻6場以上電影票房。但自從養了貓並且開始談戀愛,原本生活費綽綽有餘的她多了些“吃土”的體驗。
養了寵物以後,舒婷不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它,還要為貓添置一系列“衣食住的生活用品”,頻繁的小額支出累計在一起也有500多元。舒婷坦言,談戀愛後她和男朋友兩人一起外出吃飯、休閒娛樂的花費也達到了近1000元。當被問及兩人談戀愛時錢怎麼算,她表示兩人“不會把錢分的太清楚,如果他付了飯錢,我就會去買兩張電影票。但總體來説,男生在戀愛中的經濟壓力會比女生更大”。
大學生也有“糊塗賬”
在長春讀大二的林婧回憶,上學期,父母嘗試在開學初就把自己半年的生活費一次打過來,讓她享受更多“自由”。“感覺突然就‘放飛自己了’。”林婧説,沒有計劃的消費讓她“不知不覺”中提前兩個半月花完了全部生活費。
韓璐就讀的福建師範大學位於家鄉福州,在“家門口”讀書的她沒有固定的月生活費。“父母通常會一次性打一筆錢,作為在學校時的伙食費,衣服和化粧品則直接在和家人逛街時一同購買。”當被問及每月的平均消費時,她表示“不清楚”。雖然偶爾會被移動支付帳單上的數額所震驚,但她承認不會因此嘗試記賬,“畢竟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已經固定了。”和韓璐有相同經歷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而“無固定月生活費”和“不記賬”是他們的兩大共性。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調查顯示,當生活費捉襟見肘時,69.8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節流”。
北京一所高校的學生徐心霖每月僅花費1000元左右,她總結省錢的訣竅在於“少買不急用的東西”。她認為,一些需要耗費時間精力“二次加工”的零食,如蜂蜜柚子茶、麥片等,其實利用率很低,大多“遭遇”被遺忘直至被扔掉的情況,因此不如買東西的時候就多問問自己,“這件物品我真的現在就需要嗎?”
半年前,自主創業的陳清清第一次完全實現了經濟獨立。在四川傳媒學院就讀期間,從發傳單、家教、婚慶主持到拍視頻,她做過的兼職種類有十幾樣。
她回憶,自己的第一份兼職是為了給媽媽買生日禮物。當時缺乏工作經驗的她,只能選擇在飯店刷盤子這類對技術要求較低的體力活兒,提及當時的經歷她直言,“當時手酸的再也不想進任何飯店的大門。但我媽媽收到禮物那一刻的感動,讓我覺得,比起花父母錢的爽快,給父母花自己賺的錢給我一種特別的成就感。”
然而即便在有能力賺錢養活自己之後,陳清清的消費觀念依然非常理智,甚至稱“自己比以前每月向父母伸手要1000元生活費時過得更加緊巴巴”。二十齣頭的她和其他大學生一樣,有自己“種草”的包包和喜歡的鞋子,但她堅持不給一切沒有拿到手的錢開“空頭支票”。“因為當你真正拿到錢時,總是會發現還有其他七零八碎的用途。”陳清清説,每賺到一桶金後,她會將資金投入到更好的設備和人才上,而不是自己用來“瀟灑”。
雖然是一個堅定的“開源派”,但陳清清並不贊同大學生為了賺錢而賺錢的行為,“大學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節點,我們的大學生活不應該被生活費的多少所支配。”
在“如何‘開源’”的問題上,46.1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選擇“做與專業相關的兼職或實習”,44.56%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做家教”,37.1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努力學習,爭取獎學金”,29.18%的大學生選擇“學校裏的勤工助學崗位”,選擇創業的佔9.28%。
西南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的輔導員任凱利在今年9月迎來了他的第五屆學生。在大學生生活費開支問題上,他表示“衣食住行學”應該作為大學生的主要消費類別,除此之外,用於培養興趣愛好、提高綜合素質的花銷也很有必要。
他認為,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怎麼花錢,更要學會如何管錢。“養成記賬等財務管理習慣,不是為了督促大學生省錢,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每一筆開支都‘花得明白’”。任凱利説,“這樣的習慣養成後,學生能獲得的受益是長期且可持續的。在未來,無論是規劃財富還是規劃生活,大學生們都能更加得心應手。”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