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激活鄉村

發佈時間: 2018-03-29 15:54:52 |來源:中新網貴州 | 作者:楊雲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貴州省福泉市仙橋鄉王卡村中藥材種植基地。

“撿蔥4角錢一斤、洗蔥1角錢一斤。”54歲的董定國很珍惜在家門口掙錢的工作。

開春以來,貴州省黔西縣金碧鎮紅寨村的香蔥基地裏每天都會聚集百餘號人,扯蔥、撿蔥,犁地,起壟,撒肥,栽蔥……這是當地官方通過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為紅寨村找到的脫貧振興之路。

“半年就可以掙萬把塊錢。”62歲的王華珍談起種香蔥的好處説,“種蔥掙錢快,還不挑人,村裏的老姐妹們來了好多。”

貴州省黔西縣金碧鎮紅寨村的香蔥基地。

“引進農業生態發展企業搞香蔥種植,村民通過收取土地流轉費、在基地務工和參與分紅,實實在在分享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紅利。”香蔥基地負責人何耀學告訴記者。

發展香蔥種植産業,金碧鎮採取公司直流型、訂單推廣型、土地流轉倒租型三種模式,激活資源、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形成農戶、村集體、經營主體三方共贏的局面。

為實現香蔥商品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金碧鎮官方將土地較為集中連片的紅寨村、雙寨村作為現代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樣板點,通過聯村産業帶動,在荷花、中同、鏵口等10多個村發展香蔥種植共1.2萬畝。

箐口村位於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東北,共8個村民組485戶2013人,其中貧困戶206戶678人。受地理位置限制,該村發展緩慢。

箐口村的改變得益於貴州正在推行的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與精準扶貧。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獼猴桃、櫻桃、李子、養蜂等産業一個接一個發展起來了,而且覆蓋到了箐口村的家家戶戶。現在,學校建起來了、環境好起來了、山上綠起來了、村民的荷包也逐漸鼓起來了。

不到一年時間,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箐口村種植李子3000余畝、獼猴桃1500畝、櫻桃500余畝,還養殖了近800箱中華蜂……一個偏僻窮村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貴州省福泉市仙橋鄉地處貴州省黔南州苗嶺深山區,轄4個行政村44個村民組,4012戶15338人,苗族人口占比56.3%。

仙橋鄉黨委書記楊時江告訴記者,仙橋屬於深石山區,土壤瘠薄,水利灌溉條件差,玉米單産水準不高,投入産出率低,比較效益差,經濟效益“不划算”。

“這就迫切需要順勢而為,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推進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楊時江認為。

仙橋官方調研得出結論:15度以下耕地,主要改種蔬菜、草本中藥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種蔬菜、中藥材、茶葉、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林以經果林為主,大力發展林下種養經濟;適度規劃種植經濟效益好的鮮食玉米、青貯玉米。

目前,仙橋鄉成立鄉扶貧開發公司,組建合作社13個,引導所有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公司與貧困戶簽訂産業扶貧訂單,政府與貧困戶簽訂脫貧訂單推行“雙訂單”産業扶貧模式。

仙橋産業結構不斷調整,也為村民帶來更多福祉,為鄉村振興帶來更多機會。

近年來,作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壓艙石”的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步伐,為全省發展起到助推作用。作為中國惟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生態環境在全國比較優勢與規模傳統種植業衝突明顯,是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農業産業結構不斷調整,為貴州山鄉脫貧拓寬路徑,也激活山地經濟,為農民增收帶來多種可能。(楊雲)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