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在穗開講

內容概要:為響應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號召,7月15日,由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正佳集團承辦的“初心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在廣州舉行。

文字實錄刷新倒序正序

主持人朱弘揚:

歡迎各位!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之一,故事是“世界語”,一個能引起共鳴的動人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2019-07-15 19:30:00
主持人杜雨軒: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指示精神,廣州主動融入國家的國際傳播平臺,借船出海,策劃開展了一系列豐富而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活動。

2019-07-15 19:31:00
主持人朱弘揚:

現在,有請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上臺致辭!

2019-07-15 19:31:00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朱小燚:

尊敬的寧賦魁先生、鄧鴻先生: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盛夏的羊城,華燈璀璨、熱情似火;今夜的正佳,高朋滿座,熱鬧非凡。我們歡聚在此,共敘動人故事,共賞優秀文化,共促交流合作。在此,我謹代表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對出席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的各位嘉賓、朋友表示誠摯歡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今天舉辦的文化交流故事會,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嘉賓代表,講述他們不忘初心、葆有匠心,在藝術創作、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奮勇前進的感人故事,並上表演三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節目。相信這不僅是一場文化視聽盛宴,更會成為促進中日韓三國增進友誼、厚植感情的橋梁。

講故事是最好的溝通方式之一。近年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要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作為一種“世界語言”,故事是增進各國相互了解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們每一個人都愛聽故事,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故事講得多、講得好,人們就會對它越發感到熟悉、親切。講好有溫度、有深度、有味道的故事,能夠促進各國、各城在交流中拉緊心靈的紐帶,厚植彼此深厚的友誼。

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廣州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國際形象傳播,精心籌辦廣州故事會等一系列國際形象傳播活動,打造了“廣州故事會”品牌,讓世界通過廣東、廣州這個窗口,感受中國、了解中國。2017年,借助《財富》全球論壇,廣州開啟了國際形象傳播的全球步伐,揚帆起航,在海外舉辦了13場全球路演和城市推介會。2018年,廣州國際形象傳播加快步伐,先後舉辦36場廣州故事會和城市推介會,足跡遍佈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廣東、廣州故事向世界闡述中國的政策方針、價值主張和道路理念,向全球展示廣州開放新境界、包容新廣度、發展新高度。

2019年上半年,廣州致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從瑞士冬季達沃斯到大連夏季達沃斯,從法國巴黎的城市推介會到美國紐約的迎春花市,從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到博鰲亞洲論壇,從廣州亞洲美食節到G20中日、中韓友好交流故事會,我們先後舉辦了12場大型國際推介活動,廣州聲音一次又一次的迴響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世界也日益了解廣州。

1月份,我們在瑞士達沃斯、法國巴黎和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行三場城市形象推介會,積極推介“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過年•花城看花”城市品牌、廣州亞洲美食節等,多種形式展現我市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實現了廣州2019年國際形象傳播的“開門紅”。

2月份,我們不僅在傳統花市的基礎上創新推出AI花市,更是將“迎春花市”帶出海外,在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同步舉辦。通過廣州和紐約的視頻連線實現雙城的“新春對話”,既展示廣州春節文化傳統,又展現廣州時尚活力的新形象。

3月份,我們在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舉辦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圓桌會,各國政經界大咖齊聚,熱議廣州如何以開放的姿態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我們還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舉辦廣州故事會,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者們,深情講述充滿人文情懷和創新激情的灣區動人故事。

4月份,最新出爐的廣州城市形象片《花開廣州·匯聚全球》在2019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廣州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推介會上驚艷亮相,與會嘉賓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各抒己見,簽訂一系列政府間合作協議;我們還舉辦了“綠水青山·從化大會”,全國各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綠色治理與中國擔當”為生態環境把脈,研究和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更多可行路徑和模式,注重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的廣州也獲得各界好評。

5月份,我們以“共用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隆重舉辦了廣州亞洲美食節,用5大系列44項活動向世界展現“食在廣州”的獨特魅力,推動達成16項文明交流對話成果,推動亞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中央、省、市主流媒體和境外知名媒體共開展相關報道7000余篇(次),相關新媒體閱讀量超過10億余次。

6月份,我們在G20大阪峰會前夕,先後赴日本、南韓舉行友好交流故事會,中日韓政府官員、民間友好人士、廣州市各行各業的嘉賓以親身經歷講述講述中日韓友好交流、務實合作、民心相通的感人故事,為G20成功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7月份,我們在大連夏季達沃斯再次舉辦“廣州之夜”,粵劇、粵菜、舞獅、木偶、紙雕等傳統文化與街舞、智慧機械臂、“冰屏”LED技術等現代元素有機融合,向世界展現廣州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開放包容的精神追求以及務實創新的城市活力。

隨著廣州良好國際形象的不斷傳播、廣州經濟社會的全方位發展,廣州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2018年,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評級機構之一GaWC公佈全球城市排名,廣州排在第27位,晉陞世界級一線城市的地位。

女士們、先生們: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進的開局之年。七十載勵精圖治,九萬里風鵬正舉。展望未來,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揚帆起航。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主動的作為,講好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故事,講好粵港澳大灣區的故事,講好廣州改革開放的故事,講好中國、廣東、廣州與世界交流交融的故事。

我們希望,全市1400萬市民都能做廣州故事的講述者,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和生活平臺上,一起主動、立體、全面的講述廣州故事,用花城的聲音代表中國的聲音,走向世界。

我們希望,包括日本、南韓在內的千千萬萬世界各國友人,都能做廣州故事的傳播者,把你們所見所知的精彩、感人、平凡的廣州故事介紹給世界各地。

最後,祝願中日韓文化交流會成功,祝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長存!

謝謝大家!


2019-07-15 19:45: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朱部長的致辭!下面有請前中國駐柬埔寨、南韓、泰國大使寧賦魁先生致辭!


2019-07-15 19:46:00
寧賦魁先生致辭: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應邀出席今晚舉行的“不忘初心,葆有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活動。我本人曾在外交部亞洲司工作多年,也曾在主管邊界和海洋事務的部門工作,有機會多次訪問過包括南韓、日本在內的許多周邊國家。通過工作、通過訪問,我對亞洲文化、亞洲文明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深深感受到亞洲文化、亞洲文明的絢麗多彩,它的偉大以及它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由於時間關係,加上我本人長期從事朝鮮半島工作多年,今晚在這裡我通過幾個例子講一講中韓之間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鑒。南韓是中國的近鄰之一,地理相連,文化相通,習俗相近,同屬東亞文明圈,漢字文化圈,中韓之間延續著數千年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幾個例子。

一、中國的印刷術與南韓的金屬活字印刷。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朝時期中國發明瞭雕版印刷,到了宋朝一個叫畢昇的人發明瞭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文化教育的傳播與發展。

在泥活字印刷術發明300年之後,朝鮮半島發明瞭金屬活字印刷術,推動了印刷術的發展。此後,這一發明又傳入中國。這個例子説明,文明只有交流互鑒,才能更好地得到發展傳承,使文明更加璀璨,照亮人類共同前行的文明之路。

二、中國的造紙術與韓紙(高麗紙)。造紙術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2000年前,漢朝的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生産數量和品質,為文化教育的傳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造紙術首先傳入了與中國毗連的朝鮮半島、越南,然後傳到了日本。

半島的高麗國、新羅國掌握了造紙技術,又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到了唐宋時期,開始反向出口他們的紙張。這種紙過去叫高麗紙,現在叫韓紙,這種紙既柔軟又厚實,有韌性,不僅可以用來書寫和做畫,還可以製作各種紙工藝品、高端禮品包裝紙、生活用品甚至傢具。用韓紙做的燈具很精緻漂亮,實用性和藝術性都很強。

三、書法。南韓屬於漢字文化圈。現在許多去南韓的中國人都發現南韓人使用漢字少了。的確,進入現代南韓使用漢字少了。但根據我的觀察,漢字在南韓仍有較強生命力。學習漢字,使用漢字仍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在南韓,能夠用漢字寫書法,能夠寫漢字詩詞仍是件引以自豪的事情,因為它是南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韓的一些中小學把書法列為必修課。這對南韓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傳承。我在南韓工作期間參加過中韓民間書法繪畫交流活動,為南韓書法藝術家的高深造詣所折服。南韓書法藝術家對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大家,如王羲之、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非常崇拜,大量購買他們的作品進行臨習。許多南韓退休老人也像中國退休老人一樣,以練習書法為樂並頗有成就。我曾參觀過南韓退休人員、婦女社團舉辦的書法展,他們的隸書、楷書、行書不僅寫的好,就連古文字、篆刻等也有深厚的功底。

我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今天來這裡參加活動的外國朋友,都來自亞洲。各國有各國的文明特色,這種文明通過長期的交融又形成了亞洲共同文明。這種共同文明拉近了亞洲各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增強了我們之間的文化聯繫,擴大了我們之間的民心相通。我相信,亞洲的共同文明必然會一如既往,為亞洲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讓我們共同努力,繼續發揚光大我們亞洲的文明。


2019-07-15 19:53: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寧賦魁大使的致辭!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


2019-07-15 19:54:00
主持人朱弘揚: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初心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傾聽和感受這跨越時空與國界的文化藝術魅力。一衣帶水,山水相連。中日韓三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多彩的文化。加強文化交流交往,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是我們舉辦這場活動的初心。


2019-07-15 19:55:00
主持人杜雨軒:

接下來,著名古箏演奏家蔡文峰先生將用中國的古箏,奏出三國的名曲。

2019-07-15 19:55:00
主持人杜雨軒:

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於世界文化的繁榮。

2019-07-15 20:00:00
主持人朱弘揚:

不同地域領域,堅守相同的追求。初心出發,匠心護航,方得始終。讓我們與初心對話,把目光回轉到1923年6月:在廣州東山恤孤院路的一棟普通民居裏發生的影響國家民族命運的故事。下面有請中共三大遺址資深講解員張琳。


2019-07-15 20:01:00
中共三大遺址資深講解員 張琳:

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下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在廣州東山恤孤院路有一棟兩層的普通民居,96年前,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裡召開的,這次大會對中國歷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前來參加中共三大的40名代表,為了保密,他們相約,不坐同一條船,不乘同一趟車,不同一天走。就這樣經過數天的奔波,他們先後匯聚廣州。他們中有留學日本的陳獨秀、李大釗,有旅歐的蔡和森、向警予夫婦。這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是中華民族最新鮮的血液,他們心中有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理想,他們身上蘊藏著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力量。

那個年代,信仰的選擇也是生命的抉擇。為了救國救民,許多人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代表劉爾崧犧牲時只有28歲,張太雷還不到29歲,向警予剛剛33歲,瞿秋白36歲,李大釗38歲。

陳獨秀的兒子陳喬年,他犧牲的時候只有26歲。但他非常樂觀,他犧牲前説了一句話,他説“讓我們的後人享受前人披荊斬棘帶來的幸福吧!”。我想,這就是共産黨人的初心。他們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只為信仰,只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

1923年6月20日,中共三大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而最早將《國際歌》翻譯成中文歌詞的就是瞿秋白。《國際歌》不僅代表了世界無産階級的心聲,也代表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心聲。1935年2月,瞿秋白不幸被捕,面對種種威逼利誘,他始終不為所動。6月18日,到了最後的日子。在敵人刀槍的簇擁下,瞿秋白神色自若,輕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漫步走向刑場。他的外表弱不禁風,然而當死亡降臨,連劊子手都對他的淡定、從容所震驚。瞿秋白盤膝而坐,高呼“中國共産黨萬歲!”隨即含笑飲彈,從容就義。瞿秋白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如同他翻譯的《國際歌》,一直激勵和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懈奮鬥。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98年。98年初心不改,98年風雨兼程,我們的黨從1921年剛剛成立時的50多名黨員,發展到中共三大召開時的420名黨員,再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近百年來,一代代共産黨員前赴後繼,接續奮鬥,永遠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永遠同人民在一起。

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是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的講解員,這是一份平凡的工作。多年來,我面對著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黨員群眾、大中小學生以及國際友人,向他們講述著我們黨的奮鬥歷程,講述著中國故事。讓他們在我們黨的奮鬥歷程中感受責任與擔當,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當今世界百年變局的情況下,各國人民都要堅守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中國人民願與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019-07-15 20:10: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張琳的分享,90多年前,我們黨的精英正是因為放眼世界,認識到國家民族的危機,所以才有了拯救民族復興國家的初心。


2019-07-15 20:11:00
主持人朱弘揚:

接下來這一位講述者,他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國外旅遊經歷,找到了自己的初心,書寫中韓文化交流的佳話,也成就他自己的商業傳奇。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有請正佳集團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廣州市天河路商會會長謝萌先生。


2019-07-15 20:12:00
廣州市天河路商會會長 謝萌:

人生的故事從來不關乎相遇,人生的故事關乎相遇之後能共同為這個世界創造什麼。

我和南韓文化的結緣源自一場旅行。當我第一次走進南韓亂打秀的劇院時,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場音樂劇是什麼,我都不能準確的叫出“亂打秀”這個名字,我期待的只是進到這個劇院裏面能歇一會,這是一場疲勞的旅行。可是當燈光暗下,當演員入場,當那一聲木魚的聲音敲響時,我知道我的心已經被連接了,而這就是我在一直尋找的共鳴。我一定要把它帶回中國。

看完了這場音樂劇後,我動員了我所有身邊去找到南韓亂打秀的製作公司,我還記得第一次和崔理事的老闆見面,李會長説:“中國比你們更出名的公司來跟我們談,我都沒有把這個給他。你是誰?”

我就像一個騙子一樣地被掃地出門。我先後去了六次,到第六次拜訪結束的時候,李會長又打開了門,我以為這又將會是一場遺憾的拜訪,但李會長告訴我:“年輕人,你得到了這份合同!”

我驚了。“為什麼?”

“我在你的身上看到我年輕時候的影子,就是那份執著。”

嘿,各位,我離夢想近了一步!

但是國際間的友誼是要經過考驗的。我們演過339場南韓亂打秀後,由於各種原因,2017年這場劇戛然而止。當我和崔理事送走了最後一位南韓演員的時候,我們倆抱頭痛哭。339場,一年零四個月的合作,難道就這樣終止了嗎?一瓶燒酒過後,崔理事告訴我一句話:人生只要你願意,都可以重來,只要你還有初心和勇氣。

兩年以來,我們從找不到一個演員到組建了兩個全部由中國演員演出的的團隊,兩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爭取機會。而今天,亂打秀回來了!我們又可以再一次把這麼優秀的音樂劇呈現給我們廣州市民,這是我們一生的榮幸。而文化這件事傳遞的就是快樂,仔細尋找你生命當中所有快樂的源泉。

在天河路商圈,在正佳廣場這樣一個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地方,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我們和46個國家合作過,1萬多場國際文化旅遊活動,而所有這些活動主題只有一個目的——創造美好、幸福和快樂的生活,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想要打造的是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也能欣賞到各國優秀的異域風情。

天河路商圈就像一個巨大的永動機一樣,我們輸入的是國際文化,而産出的就是快樂。我們希望那些,你有任何煩惱,工作上有任何不順心,你到這裡,希望讓你收穫的是快樂。

今天各位所在的正佳演藝劇院也許有一天會關閉,音樂劇也許有一天會停止,但是我們之間的友誼、快樂以及勇氣將會長存,這就夠了,謝謝大家!


2019-07-15 20:20:00
主持人杜雨軒:

初心不改,友誼長存。感謝謝萌先生的分享。正佳廣場讓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在拓展商業經營的同時也眼光獨到地率先引進包括南韓《亂打秀》在內的一系列國內外優秀文化品牌,讓商業發展與文化品牌相輔相成。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南韓《亂打秀》表演片段。


2019-07-15 20:21:00
主持人杜雨軒:

太精彩了,感謝演員的傾力演出!我知道《亂打秀》在1997年就上演了,它不僅在廣州取得成功,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演出20多年長盛不衰。背後成功秘訣是什麼?我們將請出其中的核心人物為大家揭曉。有請亂打秀全球總負責兼製作人正佳光邁傳媒總經理崔容碩。


2019-07-15 20:25:00
亂打秀全球總負責兼製作人 正佳光邁傳媒總經理 崔容碩:

大家好,今天來講講亂打秀。

截止到90年代,亞洲的戲劇一直無法融入西方的舞臺,優秀的舞臺劇好像只屬於西方一樣,這深深刺痛著作為亞洲演出製作人的心,難道沒有一部能代表亞洲的劇嗎?我們決定做一台劇,一台能代表亞洲的劇去結束這個壟斷的局面!

於是我們開始了企劃與製作,這是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沒有任何前車之鑒,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出一台能讓世界各地人們都能喜愛的劇。與傳統藝術相比,大眾文化藝術是由觀眾的喜好決定的,這決定了作品必須有很高的完成度。多次嘗試都沒能成功,語言跟文化是一個障礙。

同時相比西方以資本為基礎的大製作來説,我們的資金非常有限,這曾使我們非常灰心,但我們沒有猶豫沒有放棄。我們決定用獨特的創意跟與有趣的內容去打這場仗。無言劇的表現方式解決了文化傳播障礙,反覆打磨融合亞洲元素,為的只有一個目的,讓觀看的每一個人都能開心、震撼,為此《亂打》誕生了。

值得慶倖的是,我們做到了,1997年在首爾的首演就大獲成功。1999年我們邁出踏上國際舞臺的第一步“英國愛丁堡節”,在2006年的時候,《亂打》成為第一部登陸美國百老彙的亞洲演出,得到各界媒體的讚譽及推薦。

隨著《亂打》開始被大家關注,亞洲舞臺劇地位也開始提升了。《亂打》演出了22年,看過的朋友們應該對我們切蔬菜的場景有印象。截止到剛才為止,我們共約切掉了227600個洋蔥、455200個黃瓜,364160個包菜,227600個胡蘿蔔,數字不夠形象對嗎?如果一個家庭每天用5個黃瓜的話,那麼我想這個數量夠讓這個家庭吃249年了。如果切蔬菜也能被錄入吉尼斯紀錄的話我們是否也應該去申請一下呢?説到切蔬菜我們是認真的,也是最專業的。

對於舞臺劇來説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因為它不能NG,它也沒有回放,雖然失誤可能不容易被發現,但我們不敢有任何鬆懈。一位演員會演同一個劇,數百遍,甚至上千遍,但對於觀眾來説可能就是唯一的一次。為讓每位觀眾有那份一次就能銘記一生的感動,每一次演繹都應被當成是首演去對待。懷著最初的那份緊張與熱情、精益求精地去演繹是我們時常告誡自己的準則。上萬次的練習,確保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要完美呈現。

已演22年的《亂打》對我來説更像一個新的起點,要走的路還很長。最近我很幸福,看到中國演員,讓我想起22年前剛開始製作《亂打》時的那份激情與執著,對我來説這是值得畢生堅持的事業,去製作並傳遞這種快樂與感動更是我的使命。謝謝大家。


2019-07-15 20:30:00
主持人朱弘揚:

感謝崔容碩先生的分享。把亞洲傳統文化因素的正能量喜劇推向全球主流文化市場,這就《亂打秀》的初心,下面這位故事講述人同樣為了傳承傳統文化而傾盡全力,下面一起來聽聽他的心聲。有請廣州粵劇團副團長,優秀粵劇演員陳振江。


2019-07-15 20:35:00
廣州粵劇團副團長,優秀粵劇演員 陳振江: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和粵劇有關的故事。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曾被周恩來總理親切地讚譽為“南國的紅豆”,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粵劇是一門有著五六百年曆史的古老藝術,璀璨奪目。

我出生於粵劇世家,從小看著舞臺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長大的。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穿上一身炫彩斑斕的戲服,在水銀燈下粉墨登場,為觀眾帶來歡樂,這就是我的初心。經過六年的科班訓練,我很幸運地成為了一名粵劇演員,如願以償地站在舞臺上,開始了我的創作表演之路。我很認真的去對待每一的訓練、演出,哪怕再苦再累,我只要想起我的夢想,就能夠初心不改,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去為觀眾奉獻更精彩的演出。

粵劇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近年來,隨時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我突然發現粵劇慢慢在失去往日的光彩。特別是在國內外娛樂大潮的夾擊下,曾經輝煌一時、引得萬人空巷的粵劇再逐漸的失去大眾市場。像我這樣願意從一而終投身粵劇的青年人更像是“異類”。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的國家號召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粵劇人從來都不是頑固守舊的,我們求新求變,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粵劇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我們積極致力於粵劇的傳承和推廣,不僅從創作根源上排演更符合當代大眾審美的作品,如《花月影》《刑場上的婚禮》《南越宮詞》等劇目;同時,在政府的支援下,我們積極地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在潛移默化的戲曲美育中,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小就能接觸認識到粵劇的傳統藝術魅力。

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我們非常欣慰的看到,越來越多的觀眾的回歸,粵劇也在市場上越來越受到歡迎。在倍感欣喜的同時,我也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原名陳鎮江,“鎮定”的“鎮”,在紅線女老師和歐凱明師傅的提議下,將“鎮”改為“振興”的“振”,意為立志傳承、振興粵劇。我將一如既往的投入粵劇創作表演中,以“望盡天涯路”的追去,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工匠精神,肩負起的對粵劇藝術的傳承、發展的責任。

大家都知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也因為大量中國廣東人遠赴海外謀生的原因,其知名度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超過國粹京劇。粵劇就是他們用以寄託鄉愁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是緊緊維繫他們與祖國親情的重要紐帶。近年來,我也曾經跟隨劇團到世界多國出訪和演出,我深刻體會到:人有國籍,但藝術從來沒有國界,藝術也需要更加融合共通。我們願與包括日本、南韓在內的世界各國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彼此保持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學習精神,共同為世界各國人民創作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


2019-07-15 20:40: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陳振江的分享!弘楊傳統文化,初心不改,振興粵劇,堅韌前行,給您點讚。下面一位嘉賓,他是一位日本人,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他逆行來到中國求學,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十幾年,他又被譽為中日友好的民間大使,他今天會為我們分享什麼心得?有請日本作家,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客席副教授加藤嘉一。


2019-07-15 20:41:00
日本作家,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客席副教授 加藤嘉一:

2012年9月16日,我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天兒慧老師一起參加了NHK電視臺策劃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四十週年特別節目。我們討論的重要對象叫岡崎嘉平太,一個日本人。在沒有邦交的艱難時期,他獲得了中方,包括周恩來總理的信任,作為一個民間人士,通過經貿交流,為兩國邦交正常化扮演了橋梁角色,發揮了渠道作用,做出了獨特貢獻。岡崎先生始終強調説,為了實現日中友好,最重要的首先是好好了解對方。我完全同意這位祖國長輩用一生所呈現的信念。有了了解,才是友好。相互了解是一種態度。友好不可能是從天掉下來的,是通過兩國各界人士持續不斷、多個領域、開誠佈公的交流,一步步、曲折中所推進的。

交流,才是生産力。

我在節目中跟天兒老師分享了一個觀點:兩國走過的四十年,歸根結底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過程。我們通常用“國民國家”這個詞彙,國民和國家是離不開的,除了國家,國民關係也需要正常化,接下來的四十年,正是國民關係正常化的過程。日中兩國國民需要付出四十年的時間促進相互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心裏準備。很高興,我的淺見獲得了天兒老師這位同為祖國長輩的認同。在日中兩國經歷了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週年的今天,我的觀點沒有變化。

百聞不如一見。

2003年,我來到北京留學。之前,我對中國和中國人一無所知。不認識一個中國人,不會一句中文。很幸運,北大給了我寬鬆、包容、自由的環境,除了學業以外,能有機會與中國的公共知識界互動,通過專欄寫作和時政評論參與和見證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日中關係所經歷的時光,其中也有不少挫折與困難。這是我作為一個國民的角度。僅此而已。

去年,到日本訪問的中國人有830多萬次,創造了歷史記錄。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機會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日本人,體驗日本社會。到對方的國家看一看,走一走,這是了解對方,反觀自己的最佳渠道,不是之一。除了兩國高層的互訪和政治關係的穩定,日中關係越來越需要的是民間人士,尤其是年輕人的直接交流和真實體驗。

      但願,下一個四十年,我們能夠攜手推動國民關係的正常化過程,使得日中友好長青。     


2019-07-15 20:45:00
主持人朱弘揚:

謝謝加藤嘉一先生的分享,中日兩國的人民要不斷交流,加深彼此了解,相互學習,中日友好就萬年長青。


2019-07-15 20:46:00
主持人杜雨軒:

我覺得接下來出場日本藝術團體,他們匠心精神就很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團體第一批成員為了研究傳統的日本傳統太鼓,在一個海島上十年如一日地進行斯巴達式封閉集訓。十年磨一劍,終於成就了日本的國寶級太鼓表演團鼓童,這聽起來就像是電影情節一樣的故事,今天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歡迎鼓童。


2019-07-15 20:47:00
主持人朱弘揚:

感謝藝術家們的精彩表演!斯巴達式封閉訓練究竟什麼樣子的呢?他們又是為什麼進行這樣的訓練呢?我們來聽一聽他們的故事。有請日本國寶級太鼓樂團“鼓童”成員住吉佑太。


2019-07-15 20:55:00
日本國寶級太鼓樂團“鼓童”成員 住吉佑太:

大家晚上好。我想和大家分享日本鼓童的故事。鼓童秉持“帶著太鼓走向世界,以創造一個多元文化及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的一個地球為目標”的理念,迄今為止,我們在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超6000次的公演活動。

我們採用了一種“研修所”式的培訓體系,以確保多年傳承的技藝及精神能傳遞給後人。要成為鼓童的成員,必須經歷為期兩年的艱苦訓練。訓練中心位於一個名為佐渡島的偏遠島嶼的山裏,該島也是鼓童的基地。大約20名青年男女聚集在一所木製的廢棄初中學校裏,日復一日接受培訓。

每天早上5點練習到22:00,同時清潔和食物都需自己準備。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設備不允許攜帶,冬季就算室溫達到0度以下,也不會安排加熱器。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一些已被現代人遺忘的感官本能會不斷精進。不僅可以聆聽音調的微妙差異,還可以增強對周圍所有事物的感覺,例如人的心情,隨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觀以及風的氣味等等。

而經過了這樣的兩年培訓,並不意味著一定可以成為鼓童的一員。首先需要經歷一項測試。然後作為預備成員,要在鼓童經歷一年的磨練,再通過一項正式的測試,可以成為一名正式成員。鼓童並沒有每年接收新成員的政策,而是要看當年是否有鼓童所需要的人才。

而我的情況是,在進入研修所之前,先從25人中選拔出12人,作為研修生的第1年到2年時,研修生還剩下7個人,其中4個人成為了預備成員。正是因為我們團隊嚴格要求,以工匠精神,潛心訓練,才能不斷的為大家奉獻鼓童這麼優秀的作品。

鼓童于1981年在柏林藝術節上首次亮相。在2021年將迎來40週年紀念日。如今,鼓童的音樂還在不斷成長,融入了鮮活的元素,我們還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了合作。

比如,我們在中國演出將近20年。在2002年,鼓童加入了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電影音樂創作。伴隨著作曲家譚盾先生的音樂,我們的鼓聲向世界傳遞。我也有幸第一次參加中國巡演,度過了激動人心的日子。本次中國巡迴演出的作品由日本國寶級歌舞伎演員坂東玉三郎執導。坂東玉三郎先生與中國的崑曲藝術,及梅蘭芳、梅葆玖等戲曲名家有著頗深的淵源,他們曾經共同演出,為中日兩國觀眾帶來優秀的文化作品。

 藝術是相通的,交流互鑒會更精彩。由於鼓童在融入中國文化方面的成功,所以在這次的作品中,鼓童還挑戰性地加入了西方樂器。運用日本太鼓以外的樂器,表達和傳達鼓手的靈魂,從這樣的表演中展現超越文化差異的人類共通的情感。未來,我們也願意在匠心創作的基礎上,更好的吸收融入中國文化,為大家帶來更優秀、更不一樣的鼓童。

我也很高興將鼓童之音傳遞給廣州的觀眾。明後天,鼓童在廣州大劇院的公演即將開展。請務必來到現場感受鼓童的聲音。


2019-07-15 21:00: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住吉佑太的分享。聽了鼓童的故事,我覺得任何的藝術成就都不是輕易得來,都有要用超人的匠心去維護,下面我們分享六代傳承的匠心故事。有請中國廣東黎家獅第六代傳人周嘉欣。

2019-07-15 21:05:00
中國廣東黎家獅第六代傳人 周嘉欣:

大家好,説起佛山黎家獅,在這個行業中可以説鼎鼎有名,最近火爆的舞劇《醒獅》)裏面所舞的獅頭,都出自我們佛山黎家獅.

黎家獅從清代道光年間到現在,有近200年的歷史,是佛山唯一一家六代做獅頭的家族。我的師傅也是我的媽媽,她是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佛山獅頭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我外公黎華是黎家獅的第四代傳人,當時也是黎家獅最鼎盛的時期。“黎家獅頭,始創最久,款色最優,用過滿意,買過回頭”是當年老顧客對我們黎家獅的評價。聽説,當年一代宗師黃飛鴻也有舞過我們黎家獅,而且每每有學武之人經過我們黎家獅的店舖,都會鞠躬以表尊敬。

祖輩的手藝好,打響了好名聲,所以在91年,徐克導演要開拍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時,就指明瞭要用黎家獅。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們黎家獅很威風,但威風背後的故事,直到多年後,我才慢慢體會後外公的艱辛和不容易。

耳濡目染下,我在媽媽身邊幫忙做獅頭。但是媽媽從沒有想過讓我入這一行,因為她深知做獅頭的艱辛和繁瑣。十指的變形,指掌的粗糙,都是長期以來,做獅頭遺留下來的。製作獅頭分為扎、撲、寫、裝四大工序,細分的話,可以分出300多道小工序。稍微有一個小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導致整個獅頭的變形,所以在製作過程中,要不斷地用尺子去比對,再用眼睛去衡量,才能保證做好一個獅頭。

2013年,我媽媽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看著她總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個獅頭,我深受感動!大學畢業後,我在小學當任老師。作為第六代的我,此刻面臨“是繼續做教師,還是作為第六代傳人”的選擇。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五代的傳承來之不易,我有責任和義務把家族的手藝傳承下來。一個學校少了我一人,會有更多更優秀的教師。但獅頭這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需要我去傳承和發展。這也是我的使命。於是,我毅然辭去教師的工作,在工作室裏和媽媽一起做獅頭。

剛開始學做獅頭的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每學會一個工序就像打遊戲衝關一樣,十分有成就感。但真正讓我覺得枯燥的是堅守下來的那份疲憊,製作一個獅頭,做到半夜三更是常有的事,趕貨的時候,甚至連續一個星期不停地加班工作,一放鬆下來,感覺這雙手都被定型了,一動就會抽筋。有時候我會想,我本該是一個愛去旅遊購物打扮的女孩子,怎麼會變成一個終日加班做獅頭的人呢!但是看著自己手中的獅頭能在舞臺上出現,能夠鼓舞起華人的精氣神,這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也更堅定在未來,我將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地做獅頭,讓它能更感染更多的人。

對於一門手藝來説,一百年是一段傳承的歷史,而對於一個人來説,一百年是鮮活的一輩子。我們黎家獅有近200年的歷史,六代人不斷努力的傳承,我為之敬佩,也為之驕傲。未來,我會繼續努力,傳承好我們家族的手藝,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我們佛山獅頭的文化。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黎家獅可以走向日本、走向南韓,讓更多的人民能夠體驗到我們佛山獅頭這種傳統文化。


2019-07-15 21:10:00
主持人朱弘揚:

謝謝周嘉欣的分享,“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廣東醒獅是通行全球的文化名片。廣州歌舞劇創作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以十年磨一劍的銳氣,打造出一台嶺南文化藝術精品。下面請欣賞舞劇《醒獅》片段。


2019-07-15 21:10:00
主持人杜雨軒:

作為國內第一部以醒獅為題材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是如何以初心和匠心打造藝術精品的呢?下面這位嘉賓將為我們講述背後的故事。有請廣州歌舞劇院院長、民族舞劇《醒獅》總導演史前進。


2019-07-15 21:15:00
廣州歌舞劇院院長、民族舞劇《醒獅》總導演 史前進:

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大型民族舞劇《醒•獅》自2018年首演以來,被觀眾稱之為年度“最燃”舞劇,不僅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同時啟動了在全國15個省份,20多個城市的80多場巡演,並計劃在北京、香港、澳門三地進行主題展演。特別是今年5月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展演現場,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報以55次的熱烈掌聲。

《醒·獅》策劃歷時5年,構思和創作用了3年時間,劇本更是歷經13稿打磨。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創作《醒·獅》?作為一名新廣州人,在這裡生活了22年,每當看到醒獅的表演總是能吸引我的關注,特別是2014年春節帶隊在義大利演出期間,看到了醒獅的表演,當舞獅人取下獅頭的時,我驚訝的發現舞獅的除了華人,還有部分義大利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頓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這種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於是創作一部有關醒獅題材的舞劇就萌發於心,這就是我的初心。

2016年我和錢鑫、王思思、羅麗等主創開始了舞劇的創作,也開啟了我們的匠心創作歷程。《醒•獅》從無到有,傾注了所有人的心血,每次演出都有觀眾在議論舞臺上的是舞蹈演員?武術演員?還是雜技演員?觀眾的疑問,正是我們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舞劇融合了舞蹈、舞獅、南拳和獅鼓等綜合藝術元素,過程中我們邀請到了“南獅王”傳承人、南拳武術冠軍、黎家獅傳承人等非遺大咖為舞蹈演員們系統的培訓。《醒•獅》在舞臺上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而背後的創排團隊同樣有著感人肺腑的故事:為了增強舞蹈的精彩度,我們特別為兩位男主角設置了一個,在兩米多高、不到4平方的,用移動桌子搭建的高塔上進行比武,每當排練這個段落時,我的心總會提起來,在一次排練中,演員在騰空跳躍的動作中,由於用力過猛,阿醒的扮演者眉骨碰到了桌角,頓時血流滿面,我們即刻送他去醫院,沒想到幾個小時候後,這個眉骨縫了5針的堅強小夥子又回到了排練場,大家都勸他多休息幾日,避免傷口發炎,但是他卻説:“舞劇到了關鍵的衝刺階段,許多演員都帶傷堅持工作,不能應為我而影響了排練的進度”。可以説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有許多不可或缺的點點滴滴構成.

舞劇《醒•獅》的成功,也是基於我們廣州歌舞劇院五十四年來的藝術實踐與積澱。“不忘初心,誠鑄匠心”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牢記的使命和堅守的職責,接下來我們將努力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演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


2019-07-15 21:20:00
主持人朱弘揚:

謝謝史前進導演的分享,《醒獅》團隊的故事讓我感動,我覺得中日韓三國的藝術團隊,他們的藝術領域是不同,但他們的初心和匠心卻是相通。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友好交流和學習。接下來這位故事講述人,他寫了一本書,向一個史詩性偉大工程的建設者致敬。有請新華社廣東分社對外新聞部主任兼團委書記,《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作者周強。


2019-07-15 21:20:00
新華社廣東分社對外新聞部主任兼團委書記 、《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作者周強:

這是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虹起伶仃——逐夢港珠澳大橋》,兩周前剛剛舉行了首發儀式。我是本書的作者,我的另一個身份是新華社記者。就是在長期採訪過程中,我被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所感染。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什麼工程呢?(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評價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是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專門到一個工程來視察,充分説明瞭港珠澳大橋的偉大。而我寫這本書的初心,就是向港珠澳大橋建設者致敬。

我分享書中的兩個小故事。

一個是關於人物的故事。

楊樹森,中國泥沙專家。2014年11月15日,當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安裝到第15管節時,基槽出現了回淤,中國交通部趕緊組織專家會診,搜尋淤泥來源。就是在這個時候,楊樹森接到了通知,同時也接到了體檢異常的報告,生命重要還是工程重要?楊樹森毅然選擇南下。大海找沙,他們圍繞大海轉了一圈又一圈,取樣對比研究,結合衛星圖最終找到了淤泥的罪魁禍首:上游採砂。

3個月後,直到明確了解決方案,楊樹森才返回天津家中。這時,當他被家人強行拉去醫院做檢查時,他已是肝癌晚期患者。又經過1個月的努力,最終E15沉管安裝成功了。林鳴,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統帥,在E15沉管安裝成功後,他第一時間坐飛機跑去楊樹森的病房,向他分享這一好消息。這就是有情有義有擔當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師群體。

2018年10月大橋通車,但楊樹森沒有看到大橋最終落成的樣子。這位工程師已經離開了我們。楊樹森死了,但他的精神還活著。在港珠澳大橋,有很多活著的楊樹森們,他們大多拋棄妻子,孤島一待就是七八年。有的焦慮的頭髮都掉光了,有的在父親去世後也不能去奔喪,有的在女兒舉辦婚禮當天,都不能再現場。就是這群工程師把港珠澳大橋這個世紀工程建成了。

 第二個是關於精度的故事。

這是港珠澳大橋中國結橋塔的照片,是港珠澳大橋的標誌性景觀,寓意著粵港澳三地手挽著手,攜手邁向新時代。中國結看起來很飄逸、很輕盈,其實重750噸,相當於兩艘珠江上內河遊船。這麼重的東西要跟兩邊的塔柱連結起來,還是用螺絲螺帽擰起來,長一點不行,短一點不行,必須嚴絲合縫,誤差在2毫米,這很難,猶如伶仃洋上空的舞蹈,但是中國工程師做到了。

這位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建成後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他現在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把“港珠澳大橋標準”推向世界,就像日本本州—四國聯絡橋標準一樣,推向世界為跨海大橋參照借鑒。

書中的故事還有很多。作為本書作者,我希望更多的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了解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的英雄事跡。人類需要英雄,時代呼喚英雄,為大橋立傳,也是在為時代畫像。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作為東北亞的三大重要經濟體,中日韓也一樣需要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港珠澳大橋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

    這就是我的初心。謝謝大家! 


2019-07-15 21:25:00
主持人杜雨軒:

謝謝周強的分享。接下來最後要分享的這位嘉賓,用時尚的語言形容,他就是一位斜杠中年,企業家、民間外交家,慈善家,他的身份究竟是什麼,他的初心又是什麼呢?請看大螢幕。有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全國理事、國際菁英會主席胡智榮。

2019-07-15 21:26:00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全國理事、國際菁英會主席 胡智榮:

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與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的故事。鳩山先生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友好往來,為促進兩國關係改善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與鳩山由紀夫先生認識交往多年,他很喜歡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書法。2013年9月3日,鳩山先生在我的文化基金書畫室揮毫題詞「友愛」,並在簽名時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紀夫」改為「友紀夫」,表示從今天開始就用這新名字了!這表達了他發揚友愛精神,彰顯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

在我與鳩山由紀夫先生交往的這些年,我們經常互相往來。比如我們會經常在他家交流中日兩國的茶文化,切磋廚藝。鳩山由紀夫告訴我,他們舉辦了很多中日友好民間交流活動,他也在日本參加了很多中國舉辦的交流活動。大家都秉承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中日兩國關係越來越好。

近年來,隨著中日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中日兩國擁有越來越多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切。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日本也進入令和時代。我們希望能共同致力於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使中日關係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積極因素。

第二個故事,是我與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的故事。潘基文先生是南韓人,在他就任聯合國秘書長和擔任亞洲博鰲論壇理事長期間,他始終推動全球慈善機構以及志願者群體在解決青年就業、老齡化、難民問題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得失業青年、老年人以及婦女等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我和潘基文先生是多年好朋友,他也很喜歡中國文化,比如我們曾經一起探討交流中國的紫砂壺。我不會忘記的是,他曾告訴我:“慈善事業是偉大的,我們要積極謀求合作,希望慈善能夠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潘基文先生的熏陶和感染下,我和我所在基金會積極參與各種慈善公益活動和社會捐贈,截止目前累計捐款超過人民幣1億多元,先後被全國婦聯、全國友協等授予“中國兒童慈善家”的光榮稱號。

中韓兩國山水相連,友好合作符合歷史潮流,也是兩國人心所向。慈善是世界共同的美德。我們希望未來,中韓兩國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參與慈善事業,共同為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貢獻我們的力量。我們期待中韓兩國積極開展人文交流,深化務實合作,促進民心相通,鞏固中韓民間友好。

謝謝大家!


2019-07-15 21:30:00
主持人杜雨軒:

感謝胡智榮先生的分享。弘楊,你有沒有發現,這次參加中日韓友好故事會的表演團隊都帶有打擊樂的特點。


2019-07-15 21:31:00
主持人朱弘揚:

我們的醒獅有鼓,亂打秀也是用廚具為鼓,日本鼓童不必説了,苦行僧式訓練專業的鼓手啊。

2019-07-15 21:31:00
主持人杜雨軒:

我有個提議,不如讓三國演員切磋一下技藝好不好?大家一起以鼓會友,鼓動亞洲。


2019-07-15 21:32:00
主持人朱弘揚:

一衣帶水山水相連,文化傳承創新共融。


2019-07-15 21:32:00
主持人杜雨軒:

今天我們相聚在美麗的花城廣州,聆聽了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嘉賓們講述傾情各自領域當中“初心和匠心”的故事,傾聽和感受這跨越時空與國界的文化藝術魅力。


2019-07-15 21:35:00
主持人朱弘揚:

因有初心,友誼長存;匠心鑄造,藝術傳承;城市攜手,共創未來。歡聚如此美好,我們期待未來續寫文化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2019-07-15 21:35:00
主持人杜雨軒:

來賓們,朋友們,“初心匠心”中日韓文化交流故事會到此結束,祝各位晚安!

2019-07-15 21:32:00

聯繫我們

電話:010-88825964 / 010-88825429    郵箱:zhanghongmei@china.org.cn / wangcq@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