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中的快遞痼疾:暴力分揀現象仍存在

發佈時間: 2016-11-14 09:56:23 |來源: 法制日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調查動機

今年“雙十一”掀起的購物狂歡,再次刷爆快遞業的業務量。國家郵政局11月12日發佈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全國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件2.51億件,同比增長52%;全國主要電商企業共産生快遞物流訂單3.5億件,同比增長59%。在如此之大的業務量面前,快遞行業屢受詬病的“老毛病”是否會再犯?

作為一場網購狂歡,“雙十一”的影響力不出意料地被繼續放大。無論是網路商城,還是偏遠小鎮的實體商店,都在11月11日這一天加入了促銷大軍。網購規模越來越大,同時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其中就包括物流快遞。

“雙十一”大戰之後,物流快遞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爆倉”問題、如何將快遞及時順利地送達每一位消費者手中,成了物流快遞企業的首要難題。與此同時,暴力分揀、未落實實名制等問題也困擾著物流快遞行業。

今年“雙十一”,物流快遞行業的難題解決得如何?《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實名制規定形同虛設

今年6月1日起,《快遞安全生産操作規範》正式實施。根據該規定,寄包裹時,必須出示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快遞單要實名,快遞件還要通過快遞員的檢查驗視,否則不能收寄。投遞時,快遞員應核實收件人身份,按約定提供投遞服務;若收件人本人無法簽收,經收件人(寄件人)允許,可由其他人代為簽收;代收時,快遞員應核實代收人身份,並告知代收人代收責任。

該規定已經施行近半年,在“雙十一”這個交易量巨大的節點,實名制落實得如何?

“雙十一”購物節,大學生可謂是一支“生力軍”,為此,記者走訪了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在這些投遞量大且集中的地方調查實名制落實情況。

記者調查發現,在這些來往包裹數量很大的快遞收發點,並沒有實行寄取快遞實名制。收件人取件時只需要核對名字和電話號碼後四位數字,便可以拿到快遞。收件人留的名字也有相當一部分不是真實姓名,比如“王小姐”“小明”“聰聰”等。

清華大學學生王某説,在取快遞的通知短信上,有“請帶證件來取包裹”的要求,但是在真正取快遞時,快遞員並不要求查看證件。

據王某介紹,一些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在到府取件或到府派件過程中,也沒有要求提供有效證件。

在校大學生的快遞收寄情況如此,那麼,一般市民在收寄快遞時是否遇到過實名要求?

北京市一名淘寶店主張某告訴記者:“我每天要發幾十單快遞,但是從來沒有快遞員説需要出示證件。有時候時間匆忙,寄件人只寫姓名、電話、地址也不會被拒收。”

當問到收件是否需要提供證件時,張某説,收件更沒有那麼嚴格,有時候不便於接收,讓快遞員放在樓下超市都可以,很隨意。

“即使快遞員送到家,大多也只問是不是張先生,得到肯定答覆,快遞員把件遞過來轉身就走了。”張某説。

關於實名制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市多位市民,出乎意料地得到近乎一致的回答:寄送快遞都不需要提供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證件。

暴力分揀現象仍存在

去年“雙十一”後,快遞暴力分揀問題備受詬病。今年,這一問題是否有所改觀?

記者調查發現,丟件、快件損壞等現象仍時有發生。

淘寶店主張某告訴記者:“快件損壞問題,我已經司空見慣了。前段時間,我買了一些陶瓷、紫砂製品,取到快遞後,打開一看,被摔壞的不止一兩件,有些是因為賣家包裝不好,有些確實是分揀投遞時太暴力。”

來自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的資訊顯示,今年11月11日,郵政、快遞企業攬收快件達2.51億件,同比增長52%。全國主要電商企業共産生快遞物流訂單3.5億件,同比增長59%。

在如此繁忙的時期,快遞員能確保不會暴力分揀嗎?

11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中國傳媒大學附近的一個快遞集散點,恰巧一輛運送快件的貨車在集散點卸貨,包裹非常多。

據記者觀察,運輸快件的貨車停在距離集散倉庫大約5米遠的地方,現場有近二十名快遞員分揀包裹。只見這些快遞員圍在貨車邊,各自將車上的包裹取下來,繼而按照配送地址進行歸類。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體積特別大的快遞,有盒子的、沒盒子的或只有塑膠袋包裝的包裹幾乎都是扔向指定地點,一些小包裹被壓在較大包裹下面。

十幾分鐘後,倉庫門口堆起來5座“小山”,快遞員們再將屬於自己派送範圍內的包裹一一裝入自己的快遞配送車中,而另外一些沒有被配送員拿走的快遞基本上都堆在了倉庫外邊。

在快件被亂拋亂扔之後,倉庫門口又回歸了平靜。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記者再次來到該集散點,發現剛才堆放在倉庫門口的快遞已經被整理好放進倉庫。沒過多久,又來了一輛貨車,這一次,工作人員的卸貨方式比上一次要“溫柔”不少。

隨後,記者來到另一快遞公司的集散點,這裡距記者之前調查的快遞集散點約兩公里。在這個集散點門口,一名快遞員正將包裹從一輛麵包車裏搬出來。記者全程觀察,沒有看到扔包裹或者踢包裹的現象。

記者走進這一集散點的倉庫內,發現包裹有序整齊地碼放,各種包裹按規格分類,比較大的包裹放在倉庫內一個集中區域,並用圍欄圍起來防止掉落。

快件受到的不同待遇讓記者一驚。對此,張先生説:“大型快遞公司確實要好一些,但是價格偏高。賣家一般都選擇價格低的快遞公司,投遞前儘量包裝結實點,不至於在投遞過程中被摔壞。”

説起包裝問題,張某也有一些顧慮:“包裝結實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緩衝材料,有些可以重復利用,有些根本不行,每週我要扔的快遞垃圾都有幾十張。”

快遞代收點存隱患

除了暴力分揀、未落實實名制等老問題,快遞行業還出現了代收問題,也是糾紛不斷。今年“雙十一”,快遞代收點的情況如何?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快遞代收點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小區、鄉鎮。

淘寶店主張某告訴記者,由於開淘寶店需要進貨,平時快遞比較多,他不在家的時候都是讓快遞員把快件放在樓下超市的代收點,他回家後再去超市取。

張某説:“樓下超市把代收快件當做了業務來做,代收一件收1元錢,取件的時候給超市老闆就行。”

記者問:“領快件時如何證明收件人身份呢?”

張某説:“説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有時候直接把快遞翻出來説這個是自己的,然後掏錢就行。”

如此隨意的取件方式是否安全?

對此,張某明確告訴記者,肯定會出問題。據張某回憶,有一次,他讓超市代收的快件就被別人領走了。事後,他找超市老闆協商理賠,但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找快遞員又不行,畢竟是自己讓快遞員放在超市的。”張某無奈地説。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城市不少居民小區都有類似快遞代收點,而在較為偏遠的鄉鎮,這種代收點可謂是“標配”。

天津市薊州區下轄多個村鎮,按照快遞行業的規定,對非城區所在鎮的村莊,快遞不配送。因此,在除城區所在鎮的其他鄉鎮,都有一個專門代收快件的代收點。

在這些鄉鎮快遞代收點,寄快件的價格與送到快遞公司寄送的價格差不多,寄件人不需要提供身份證,只要寫明收件人、收件地址和電話就行了。

在天津市薊州區的一個鄉鎮快遞代收點,5名工作人員格外忙碌,其中一個專門給取快遞的人找包裹,兩個人負責收快遞,一人翻閱快遞單,另一位則是收銀員。

當地居民到代收點取快遞,需要根據快件的大小、重量支付1元至5元不等的費用,取件時只需説明自己是誰或者説明物品資訊,然後簽字。工作人員不會核對身份資訊,只是簡單詢問一下。

這家快遞代收點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發生過快遞丟失的情況,有的能找回來,實在找不回來的,就只能與收件人協商,“無非是賠錢”。

規範需制度技術兩手抓

面對快遞行業的種種亂象,國家郵政局曾發佈多個規範性文件,但從實際來看,這些規定收效甚微。

四川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崔巍認為,快遞行業是從傳統行業裏分離出來的一個市場化的行為。新的行業出現,必定有很多東西要改進,其中就包括制度的跟進。整治目前存在的快遞亂象,是一個多位一體的問題,首先,法律依據要到位,可以將已有的郵政法進行修改,也可以依據郵政法和行政處罰法制定相關條例;其次是執法要到位;第三,應全程有視頻監控供客戶查看,至少保留48小時。以開箱驗視為例,法律要對寄收快件開箱驗視作出明確規定,在執行過程中,快遞員要敦促收件人開箱驗視,查驗寄件人所寄物品。在整個快遞過程中,要全程錄影,如果寄送接收兩端都沒有損壞,那就可以推斷是在運輸途中損壞。這樣就可以進行理賠,也可以據此對快遞公司作出處罰,甚至吊銷牌照嚴肅處理。

不過,在重慶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陳鳴看來,快遞行業的亂象要靠技術去解決,單靠制度難以奏效。物流公司的全面升級是進入物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比如射頻識別技術、GPS定位跟蹤技術、大數據徵信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再加上物流規則的約束,這些問題是不難解決的。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