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迷樓”符望閣有望2020年開放 多“謎題”待解

發佈時間: 2016-08-17 11:20:30 |來源: 新京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 揭秘

符望閣為何被稱作“迷樓”?

從外面看,符望閣是一座黃色琉璃瓦、藍卷邊的二層閣樓,實際內部還有暗層,將樓內分隔為三層。

從符望閣的剖面圖看,僅首層便被分隔為20余間房屋,且每間房屋的佈置裝飾均不相同。有的是古色古香的木製隔扇,有的則在整面墻上鑲嵌了西洋式鐘錶……行走其間各不相同,想找到上樓的樓梯也頗費工夫,有迷失路途之感。

王時偉介紹,符望閣內,用於裝飾的有軟玉、岫玉、象牙、牛角……這些多彩多姿的鑲嵌材料,讓空間更加精緻而靈動,不經意間平添了幾許自然雅趣。

探樓倣似探秘,穿門過戶之際似入無限空間,又有無窮奧秘可探,所以符望閣也被稱作“迷樓”,王時偉説。

■ 看點

中美合作結合傳統與科技

2001年,故宮與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就倦勤齋修復簽訂合作協議,2006年簽約擴大至整個乾隆花園,符望閣是當年開始修復的項目之一。

15年過去,倦勤齋、符望閣等中美合作修繕的古建築已經成為中外合作修古建的典範案例,王時偉作為項目的中方負責人,與美國專家們定期交流溝通,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他們的理念很先進。”他説,修復前,外方專家會先仔細研究材料。這啟發故宮將傳統與科技結合起來,“傳統的不一定是最科學最美觀的”,這打破了以往國內修復文物憑經驗的傳統,“要把傳統工藝進行科學化研究”。

例如符望閣修繕後挂的窗戶,乍看使用的是舊時的窗紙,實際上這是一道“紙”窗簾,可以人工開闔,夾在雙層玻璃之間,王時偉介紹,與最初的金屬質地窗簾相比,現在改成紙質的,如今的紙窗簾既與環境統一,同時也有密封遮光的作用。

空間容量小擬預約參觀

王時偉説,根據工作安排,到了2020年時,符望閣等乾隆花園其他建築就能完成修復,室內的陳設等都會按照文獻記載恢復舊貌。

但開放與否,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美國方面當時提出的要求是,要讓公眾能看到”,他介紹,但是此前符望閣等未開放過,就是考慮到樓宇結構複雜容易藏人,才封閉多年。

“這是個矛盾的事”,王時偉説,修復之前就策劃要進行展示,如何開放、如何導覽等,但都不太成熟,“畢竟這裡是被設計成一個私人空間,容納不了太多人”,同樣還要考慮文物安全。

也有人提出會員制和預約制,讓有一定基礎的觀眾來此參觀研究,方案也不甚成熟。

站在符望閣北門處,王時偉偶爾會告訴誤入的遊客“這裡不能參觀”,再關門“謝客”。然而一扇木門似乎就隔離了符望閣的空靜,珍妃井等知名景點的喧囂與它無關,“這裡面值得研究的太多了,除了裝修,擺件也都是寶貝”。

“總得讓人看看吧”,他説,這也是美國方面不計回報,投資修文物的初衷之一,“這麼好的歷史,得讓更多人知道。”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