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或成北京人口疏解首選 為京津阻沙護水
發佈時間: 2014-08-14 10:00:27 | 來源: 京華時報 | | 責任編輯: 沈曄
承德避暑山莊,每年吸引大批遊客。
近年來,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給北京城市交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社會管理帶來巨大壓力。
近日,記者從承德市獲悉,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機遇期,承德已將打造首都人口疏解和分流的首選地作為自身發展的目標。
教育
優質教學與京名校聯手
承德市正在建設的北京師範大學承德附屬學校,計劃於今年秋季完成基礎建設工程,9月招生開課。目前北師大已為附校招聘教師,按計劃今年招收小學一到三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學生。
在教育方面,承德市正在建設的北京師範大學承德附屬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將為承德附校注入百年名校所積澱的無形資産品牌,納入基礎教育對外合作辦學的統一管理序列,對附校的發展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評估。同時,為承德附校提供優質教育教學服務,輸送優秀管理經驗及權威科研成果,選派專家指導辦學,對附校師資進行培訓。
雙方共同合作力爭用6年時間將附屬學校打造成一所創新型、實驗型、示範型、引領型的特色品牌學校,使學校辦學品質處於全省先進水準。
醫療
雙向轉診解決“看病難”
承德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限制,醫療衛生事業和服務水準比較落後。
為解決此問題,承德正與京津開展醫療合作,承德患者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轉入京津醫院,病情穩定後再轉回承德繼續治療,實現了雙向轉診。
以“京津冀一體化”為契機,承德正在積極推進與京津醫療合作項目,以求破解承德“看病難”問題。
承德雖緊鄰京津兩大直轄市,卻身屬“環首都貧困帶”,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限制,醫療衛生事業和服務水準比較落後,全市只有兩家三甲醫院,高水準醫學人才缺乏,在解決疑難重症和影響群眾健康的重大疾病方面沒有形成優勢,無法更好地滿足承德老百姓的健康醫療需求。
在與國家衛計委、北京市衛計委等單位主動聯繫的基礎上,承德市相關部門與北京綜合排名前十五的醫院全部進行了接洽,通過反覆接觸與推介,“京津冀醫療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與中日友好醫院、承德市中心醫院與北京天壇醫院、承德市第三醫院與北京地壇醫院及天津市腫瘤醫院、承德市中醫院與北京西苑醫院、承德市婦幼保健院與北醫三院以及9個縣級醫院均與京津著名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承德市兒童醫院即將開工建設,承德已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行洽談,在建成後的兒童醫院共同建設國家生殖醫學分中心,爭取將市兒童醫院打造成全國有影響力的三級甲等兒童專科醫院。
生態
生態立市為京津阻沙護水
承德地處內蒙古科爾沁沙漠和渾善達克沙地的邊緣,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承擔為京津涵水源、阻沙源、輸送清潔空氣的責任,形成了一道阻擋風沙南侵京津的天然屏障。
為解決林地資源雖然豐富但經營不系統、整體價值不高的問題,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開展技術革新試點,建立中國北方森林經營實驗示範區,派出技術人員到國外取經,引進德國的先進技術。改變原來砍了造、造了砍的簡單模式,綜合育林,森林品質得到全面快速提高。五年來減少消耗優質森林資源16萬立方米,同時培育優質高價森林30萬畝,增加林木生長量15萬立方米。
據介紹,下一步承德將加快實施雙峰寺水庫、大壩溝門水庫、千湖工程、再造三個塞罕壩、退耕還林、礦山披綠等一批重大工程,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嚴格水污染排放標準,對灤河、潮河等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管理,並建立地下水品質監測網路,為京津輸送清潔的水。此外將以京津地區大氣品質最優作為底線,壓煤、減煤、治企、控車、降塵。
産業
築巢引鳳建4個産業平臺
打造北京人口疏解和分流首選地,首先還是要吸引北京人進承德。
承德將完善溝通機制,做好點對點、小組團招商,設立不少於3000萬元的招商獎勵基金,按投資標準給予項目引薦人和項目小組獎勵,調動招商積極性。
隨著城市發展和産業佈局的調整,一大批京津優質産業要素陸續前往周邊地區尋求發展機遇,特別是需要具有資源優勢的空間提供産業平臺。
目前,承德在京津周邊的灤平張百灣、承德六溝、豐寧鳳山分別構建起3個總規劃面積317平方公里的新興産業聚集區,與市高新區統稱為“1+3”發展平臺,作為吸引産業佈局的主戰場。到2020年,力爭實現生産總值1120億元、財政收入150億元。
承德市産業聚集區建設推進辦有關負責人高永海介紹,今年,承德市將紮實做好適度超前的土地徵佔工作,確保今年高新區7000畝、張百灣2000畝、六溝2000畝、鳳山3000畝收儲土地徵佔任務順利完成。
承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強介紹,下一步,承德將完善與京津全方位對接溝通機制,做好點對點、小組團招商,設立不少於3000萬元的招商獎勵基金,按投資標準給予項目引薦人和項目小組獎勵,調動招商積極性。今年,承德還按照“專事專辦、特事特辦、領辦代辦、項目合辦、全程放辦”的要求,對高新區和産業聚集區再次下放行政審批權,探索建立醫療、教育、就業、人口等方面跨市順暢銜接的可行方式。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