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4日從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水專項第一階段主題評估會上了解到,中國正在構建流域突發性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該體系預計將於2015年全部建成並向全國推廣。這意味著中國水環境風險應急管理能力將獲得有效提升。
2010年大連新港溢油事故、2012年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2014年蘭州水廠苯污染事件……近年來,中國水環境事件頻繁發生。水專項技術總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這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高風險階段,過去工業佈局不合理,工廠過分靠近取水口造成的歷史欠賬正在逐步凸現。
據悉,中國現有流域水環境監測體系不完善,流域風險評估預警能力薄弱,可滿足現場、快速和應急的監測技術不足。為此,水專項從“十一五”期間開始構建流域突發性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著力加強“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全過程管理、預警、監控。
孟偉介紹,經過5年實施,相關技術已在部分流域開始應用。從三峽庫區的水環境風險預警平臺的運作情況看,水環境監察應急管理效率提升顯著,平均出警時間由原來30分鐘以上縮短至10分鐘以內,水環境應急處置時間從1-2天縮短至1-2小時,累積避免和減少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
“水專項已進入中期爬坡的關鍵階段。”孟偉表示,項目形成的《突發性污染事故保護水生態系統的特徵污染物風險控制閾值確定技術規範》等技術規範已被納入2011年國家環境標準制修訂計劃,相關成果還有望在近期出臺的國務院“水十條”中得以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