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最惹火的汽車話題非車內污染莫屬。而車內污染中,豪華車的車內異味尤其引人關注。
日前,關於三大豪華車巨頭——賓士、寶馬和奧迪均捲入“車內異味嚴重不正常”的品質曝光消息一經傳播,各大豪華車主們紛紛如夢大醒。
透過車內污染,讓消費認識到兩點。第一,豪華車不等同於表裏如一;進口豪華車和國産豪華車區別明顯。第二,國人再次學到了個專業術語——阻尼片。一如此前食品安全問題出現後,冒出的“蘇丹紅”等。
賓士、寶馬、奧迪佔據中國豪華車市場90%以上的份額。但是,這被簡稱為“ABB”的豪華車第一陣營,無一例外地染上“車內異味”的病。有意思的是,並非所有的車都有這毛病,國産和進口車待遇完全不同。
20日,兩位同樣擁有寶馬的車主朋友介紹了不同的境遇。前者于2012年春季購買了一款進口寶馬入門級轎車,至今車內狀況良好。後者則于2013年初新購買一輛國産寶馬轎車,結果呼吸器官出現不良反應。
網友們的反映也大同小異。為什麼同樣是寶馬,國産寶馬和進口寶馬差別如此大?
至於賓士也同樣。據悉,自2012年9月份起,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廣州、深圳、成都多地賓士車主陸續集中投訴,不少車主稱耗資約40萬元所購的北京賓士C級轎車成重災區,車內臭味難聞。稍早些購買的部分車輛異味持續了兩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為此,2012年10月,全國各地的賓士車主自發成立了“賓士C係異味問題維權”QQ群,進行維權。此前,賓士對此反應較為冷淡。
一位車主表示,賓士的維權傷不起,太累了,就像一座大山一樣,根本推不動。為此,不少車主選擇了“砸場”的方式維權。在第11屆哈爾濱國際車展的首日,一輛黑色賓士R350現身場外,車門上挂著“購買賓士,不想購買‘毒氣室’”的大條幅。這位車主反映耗資78萬餘元買車,沒多久就反應不適,最終得上了過敏性鼻炎。經過黑龍江室康室內環境品質檢測有限公司對車內氣體檢測後,車主得知該賓士R350車內空氣中甲醛濃度超標0.8倍,苯濃度超標1.4倍,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超標5.4倍。
據悉,這和國産零部件有關。來自相關機構的監測數據顯示,賓士寶馬出現異味,主要因為一個叫阻尼片的部件。該阻尼片用彈性材質製成,貼在車體鋼板壁用作減震降噪的部件。
一個小小的阻尼片,居然成了污染的禍首?
這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
在更多人看來!法規不嚴,或有法難真正執行,是導致跨國車企們厚彼(進口車)薄此(國産車)的真正禍首!
其實早在3月1日起,中國已經執行了彌補車內空氣品質法規空白的《指南》,但至今未見對任何不達標企業的處罰措施。指南形同虛設!
為何跨國車企們在海外市場上如此遵守規則,但在中國市場上卻視或罔聞呢?有關主管部門是否應該深刻檢討一下,對這些跨國巨頭采取必要的措施呢?
另外,跨國車企們也應該及時反省。你們已經享受了在中國大規模國産的收益——成本大幅降低、市場銷量大增、利潤大增,那麼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將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車型帶到中國市場上。而不是説一套做一套,更不是偷工減料或者為降低成本而無視染污。
對於這些喜歡逐利的跨國車企而言,即使不出於道義、責任,出於自身品牌和利益考慮,也需要迅速解決車內污染問題。你們難道看不到嗎?當車內污染事件曝光後,誰家的招牌被無形中擦亮——瑞典的沃爾沃汽車(微網志)。這家公司已經拿出了最高車內空氣測試數據最佳的指標,以“不出國仍能呼吸純正空氣”的口碑脫穎而出。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主管部門不能痛下監管之手,如果豪華車巨頭們不能躬身反省,那麼只能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來解決。其最終後果只有兩個——更多有錢者涌向進口豪華車或沃爾沃轎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