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鮮花竟藏“毒花” 電商“召回”仍引消費者後怕

發佈時間: 2017-08-11 15:02:37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佚名 |責任編輯: 沈曄

 

訂購了鮮花,卻不料花束中暗藏玄機,隨之竟然接到“銷毀處理”的提示短信,這讓京滬等地數千用戶心生擔憂。

近日,網上爆出“鮮花暗藏毒花”事件,稱有網友在電商平臺網購的鮮花,因其中一種花材存在毒性而過敏,這些花束涉及京滬等地。事後電商平臺將花束召回,並就此進行了處置和道歉。“毒花材”混入鮮花中,是哪出了問題?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網購鮮花藏“毒花”

日前,多位網友反映,8月5日在收到鮮花電商平臺——花加送來的預訂鮮花後,又收到提示短信要求“將此次花材銷毀處理”。

原來,所送花束中混入了一種存在毒性且沒有做好預處理的花材——馬利筋。網友表示,自己是在收到了花加發送的召回通知資訊後,才知道收到的花中有馬利筋;如果沒能及時看到資訊,這些問題花材可能會對身邊的小孩、動物造成不好的影響。

據相關資料,馬利筋又名蓮生桂子花、芳草花、水羊角,灌木狀,高達60釐米至120釐米。全株含白色體液,花朵多姿,觀賞價值高,適合庭植美化或盆栽。但其全株有毒,尤以乳汁毒性較強,可作藥用。

據了解,事發後,花加一共發送了兩條短信,其中一條稱,用戶收到的混合花束中含有馬利筋這款花材,在處理枝葉時會有白色的乳汁流出,處理後及時清洗,不要與皮膚接觸。另一條則表示了歉意,“跪求原諒”。

而8月7日淩晨,花加在其官方微網志公開回應此事。一份署名為花加CEO王柯的聲明——《美好事業從責任開始》對整個事件進行了説明。據稱,8月5日淩晨,花加質檢團隊核實鮮花處理工序確認單時發現,200枝馬利筋未進行完整的預處理,混入處理好的馬利筋,送往用戶手中。由於無法追溯到底哪些用戶收到了有毒的馬利筋,花加決定召回京滬等地所有含馬利筋的4000份訂單。

花加的公關部門向記者表示,這次“毒花”風波,大部分客戶反饋身體無異常,只有三位客戶出現過敏反應。“工作人員已第一時間與三位用戶進行溝通,並陪同就醫,其皆為手指皮膚輕微不適,沒有其他不適出現,目前症狀已經緩解。暫沒有收到用戶反映出現不適的情況。”花加工作人員表示。

另外,花加方面表示,這些鮮花的搭配設計,均由上海總部統一進行。此次召回範圍主要為北京和上海,配送當天就開始召回了,到6日早上已完成。

“召回”仍遭網友“吐槽”

以往更多在汽車、食品行業聽到的“召回”一詞,這次出現在了“毒花”風波中。

據花加方面透露,他們已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處理了此事。其官方微網志顯示,8月5日當天,8點10分,花加成立緊急小組,確定將鮮花召回以及補償方案;8點30分,客服部緊急電話短信聯繫客戶,提醒客戶避免和花材的接觸;8點50分,物流部門對未送達的花束進行攔截,已配送的花束到府取回;9點10分,客服部通知客戶補償方案,將免費補送鮮花和花瓶;10點30分,90%的花束已被召回。

不過,一些網友對此並不買賬。一網友表示,5日當天是在收到花束之後才收到花加的短信提示,“並且沒有説明有毒”。該網友還表示,接到客服電話通知或短信通知的時間為12點40分前後,而收到快遞小哥“來家裏取回花材”的電話,時間為5日15點45分左右。

針對這些質疑,花加表示,除個別用戶表示已經自行丟棄之外,絕大部分産品召回在2小時之內完成。這兩天陸續有用戶反映自己收到了馬利筋並且沒有被召回,經溝通後發現,絕大多數反映未召回的客戶是將其他花材誤認為馬利筋,而導致的誤會。

有網友表示,花加在發現問題後,在無法明確送達用戶的情況下,進行了大規模的召回,這一負責任的態度值得肯定。不過,也有網友“吐槽”了短信通知的方式。網友“子文Vicky”説:“只是通過短信來處理,未免兒戲,如果消費者沒有看到呢?如果小朋友誤食呢?”也有網友説:“家裏有小朋友,每次花到了都會和小朋友一起剪花插花,剛好這次孩子和爸爸樓下散步去了,想想就後怕。”

為電商平臺敲警鐘

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生活水準提高,很多物品已可以通過電商平臺採購,商品往往能從工廠、倉庫直接進入消費者的家中,快速便捷的同時,也讓安全風險有所提升。

此次事件,正是花加平臺在對鮮花預處理過程中的不慎,導致200支未完整處理的馬利筋混入其中。對此,上海某鮮花店舖店主張先生表示,花加存在鮮花預處理疏忽、召回方式不夠妥帖等情況,“但為了200株馬利筋將4000份花束召回,要負擔不小的經濟損失,這樣看來花加也的確是有擔當的。”

不過,雖然花加比較及時地進行了通知和處置,但還是有北京的3名用戶出現了不適情況。而一些網友對其召回方式等的意見,也給電商平臺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

一些專家表示,網購便捷,越來越多的食物、花卉、日用品通過網購平臺進入到千家萬戶,因此電商平臺對商品品質的把關要更加嚴格。“電商平臺對相關商品的檢驗和配送等環節更需要認真仔細,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用戶誤食、誤傷等。不僅對用戶造成損害,對商家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品牌形象也會造成損害。”上海交大公共管理系教授樊博表示。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