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遊學熱存隱憂:低齡化趨勢明顯 重遊輕學

發佈時間: 2017-07-12 14:35:34 |來源: 工人日報 | |責任編輯:

 

暑期來臨,出境遊學熱再度興起。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改善、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國內相關政策紅利助推,遊學市場呈現爆髮式增長,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其行業和市場火熱的背後仍存諸多隱憂。

遊學將成萬億級市場

張靜的孩子今年11歲,卻已有過三次海外遊學經歷了。從起初去教育培訓機構或者旅行社報名,到後來自己帶孩子自主遊學,張靜對遊學的理解和經驗日益深刻。去年暑假她以到德國農場打工的方式置換到女兒去農場參加遊學夏令營的機會。不僅讓女兒體驗了幾乎整個暑假的德國農場的生活,她自己也幾乎變成一個“地道”的德國農民,從鏟牛糞到修柵欄,再到負責每天農場的午飯,累得暈頭轉向的同時,卻讓她感到收穫滿滿。而此次遊學非但花銷成本幾乎省去,更難得的是能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本報記者通過輾轉探訪終於聯繫上了這位在圈內備受推崇的“遊學達人”,她對記者坦言,此次德國交換式自主遊學歷程更加堅定了送女兒去當地讀中學的信心和決心。

儘管像張靜這樣通過遊學體驗一心想把孩子送出去的家長並非多數,但一個事實卻不容忽視:每年有遊學意願和付諸行動的家長和孩子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

業內專家表示,遊學正日益成為國內不少家庭“剛需”,中國泛遊學行業市場空間有望從2016年約300億元增至千億元,並在未來5年保持30%到50%的複合增速。

劉淑麗家住北京海淀某小區,孩子今年才上小學一年級,但周圍不少同學的家長從年初就已開始籌劃暑期國外遊學,甚至有家長主動牽頭組團。她對本報記者坦言,自家是工薪階層,近期家裏剛買了輛代步車,幾乎沒什麼閒錢了,要不要讓孩子暑假裏去遊學,她和家人很糾結,“不遊吧,家長孩子們聊起來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遊吧,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教育策劃人、遊學領隊杜平認為,“遊學活動日益受到追捧,緣于家長想為孩子創造更多的提升體驗機會,且可輔助解決孩子假期無人看管問題。對學生而言,遊學活動也可使其豐富認知、開闊眼界,帶來或多或少的收穫。”

《2016年國際遊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國際遊學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長。隨著政策鼓勵和市場發展,國際遊學逐漸成家長對孩子的剛性教育投資。報告預測,10年後,中國國際遊學將成萬億級市場。

重遊輕學問題突出

7月11日早上,工人日報記者打開國內某搜索引擎,鍵入“遊學”兩字,很快,各種眼花繚亂、名目眾多的暑期國外遊學夏令營映入眼簾。隨手點開一家國內知名教育機構主辦的“美國名校交流考察系列”暑期遊學營可以看到:為期兩周的營期包含10大世界名校參訪、敲開華爾街金融之門、體驗斯坦福創新課堂及東西海岸三大文化深度浸泡體驗等內容。面向年齡段跨度為小學五年級到研究生;進一步諮詢可知,目前報名多為小學生和初中生。

類似另一機構推出的“美國體育明星成長體驗親子夏令營”面向年齡段雖是7歲~17歲。不過該機構客服坦言,報名參團者仍以小學生為主。

調查發現,青少年已成當下海外遊學市場主力,且低齡化趨勢明顯。

6月5日,途牛旅遊網對外發佈《線上海外遊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顯示,遊學客群中,初中生佔比49%,高中生佔比24%,合計佔比超過73%。此外,海外遊學群體日益呈低齡化趨勢,不少小學生也開始參加海外遊學,出遊人次佔比為11%。學齡前兒童因適應能力較弱,家長放心讓其參加遊學和夏令營的比例不是很高,出遊人次佔比為6%。這一年齡段孩子家長多選擇親子遊學産品。大學生遊學意願較低,出遊人次佔比僅3%。

教育專家鴻飛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遊學市場主力軍是“95後”甚至“00後”,他們父母多為40歲~45歲青壯年人群,經歷過“應試教育”。相比上一代人群,他們更樂意創造條件讓孩子接受新的教育模式,希望養成國際化思維方式。當然這也意味著要承擔不菲的花銷。

據了解,相當一部分去歐美和澳洲遊學的花銷每人平均逾3萬元。上述報告顯示,海外遊學市場中,每人平均花費2萬至3萬元客戶佔比近半。價格不菲的同時,效果卻並不見得樂觀。

李雪的孩子今年寒假參加了一次為期一週的歐洲遊學,感覺沒學到什麼東西,更像是參加了一項新式旅遊。據記者了解,這種現象並非個案。

長期關注遊學行業的郭簃博士直言,目前行業尚不規範,市場服務良莠不齊,不少遊學産品仍以“遊”為主,“學”還只是一個噱頭。這背後是龐大市場帶來的高額利潤驅動。

北京中凱國際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陳世濤透露:“市場上常見的14天美國遊學團,價格在3.5萬元左右,其利潤基本有6000到8000元。之前沒有價格戰的時候,這樣的産品會賣到4萬到4.5萬元之間,毛利最高能到40%。”

規範與監管亟鬚髮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稱,當前因監管不力及家長與學生在選擇遊學項目時缺乏理性,從而導致“遊而不學”或“遊多學少”亂象,嚴重影響了遊學市場的規範發展。

為了規範遊學旅行服務流程,提升服務品質,引導和推動遊學旅行健康發展,國家旅遊局今年初發佈《研學旅行服務規範》行業標準,已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不過公益法律文化學者沃興偉直言,從目前遊學市場分割來看,除了教育機構和旅行社佔據大部分市場之外,還有不少民間自發行為,組織方更是良莠不齊,且存在很大安全隱患,遊學內容的監管和引導也幾乎處於半真空狀態。

業內人士指出,對遊學行業和市場的監管,目前主要是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話語權還比較弱。儘管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文件《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期望對相關各方有一些提醒和監督。不過其中涉及的“研學”與“遊學”仍有很大區別,真正實現對遊學市場教育內容的監管尚有“一定距離”。

郭簃認為,對目前市場上推出遊學的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及留學仲介組織等各種主體,應由工商部門負責監管;而對遊學涉及的教育和教學內容,教育部門也應承擔備案登記、日常督查和規範引導等責任。

鴻飛則提出可借鑒國際上一些成熟做法。比如美國遊學夏令營中,領隊老師須參加相關資質培訓並持證上崗。而日本則要求主辦單位必須在遊學前做好活動規劃,闡明活動目的和預期教育成效,務必在出行前做好學生安全教育。

一些教育人士認為,家長和學生端正對遊學的認識很重要,遊學不能趕時髦,一定根據實際需要量力而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