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減塑”要提上日程 仍有多地大量綁售磁帶
發佈時間: 2018-05-30 11:42:17 |來源:新華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數字時代本應成“老古董”的卡式磁帶、復讀機,靠著與英語等教材的“捆綁”得以“續命”,每年還在大量生産、分發,又被大量閒置、廢棄。這是《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今年“世界環境日”前夕採訪發現的現象。
學生正在進行聽力測試(來源/本刊)
部分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光碟,這是目前全國多地推行的政策。受訪地方教育部門人士表示,英語教育“捆綁”卡式磁帶,意在照顧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
但也有受訪者為本刊記者算了一筆賬。以2017年為例,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00多萬人、高中生2700多萬人,還有數量更多的小學生和學前教育學生。如果其中1000萬人使用卡式磁帶和復讀機,相關教育開支將達數億元,而且每年産生的磁帶外殼,折算成等重塑膠袋能覆蓋200多個標準足球場,沾滿磁粉的塑膠帶能纏繞地球40多圈,學生們手中積存的復讀機排起來有幾百公里。
多位受訪專家和學生家長認為,卡式磁帶、復讀機因使用不便、效果不佳易被閒置,客觀上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經濟負擔。使用磁帶、光碟等産生的“海量”廢舊塑膠和電子垃圾,還對環境構成潛在威脅,更不利於通過教育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文明正向引導。
因此,多位受訪者建議,進一步推動語言教材與塑膠等“物理介質”“解綁”,把自由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家長。同時,可通過提供影音文件下載、新型電教工具替代、組織化回收並無害化處理等手段,推動教材“減塑”“限塑”直至“零塑”。
“老古董”磁帶成“擺設”
長沙市民周先生的兒子念小學一年級,學校提供的教材裏配發了卡式磁帶。“為了孩子學習,我們專門買了一台百餘元的卡式磁帶復讀機。建議學校提供電子影音文件,我們可以用電腦、手機、數位播放器等播放給孩子聽,更方便。”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網路購物平臺上檢索發現,卡式磁帶復讀機銷售火爆。在某家網店,近一個月已有三萬多人確認收貨,發評論的買家多為學生家長,購買用途也多是用來播放教材配發的磁帶。
“自己小時候用的是磁帶,沒想到如今孩子也還在用磁帶。”和周先生有相同想法的家長並不是少數,在一個中學生網路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家長這樣留言。
本刊記者在多個學校走訪發現,對於已習慣於運用各種電子數位産品的中學生們來説,磁帶乃至光碟就像“老古董”,發到手上就基本上成了“擺設”。“復讀機用起來麻煩,學校發的磁帶我基本上沒有用過,同學們也少有人用。”長沙中學生彭亦璇説。
多位受訪教師介紹,學校裏每個班級都有電教設備,除了個別老教師會給孩子們放磁帶外,多數教師上課已習慣採用電子白板,用電腦播放視頻、音頻。
“英語聽力磁帶容易失真,音質很難保證,教學效果並不理想。”中學英語老師康桂林説。
中部某省教育部門一位負責人介紹,中小學英語聽力教材同步配發磁帶,主要是為了照顧少數貧困落後家庭或地方。“聽力教材使用磁帶,是為了確保最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負擔得起。”這位負責人説,發達地區可能覺得磁帶已經“落伍”,但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學生來説,購買卡式磁帶錄放機的費用相對較低;即便在經濟發達的城市裏,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家中仍沒有網路、電腦,他們通過磁帶進行學習最便利。
但本刊記者走訪多地發現,即使在廣西等地一些“國貧縣、重貧鄉、深貧村”,受益於脫貧攻堅體系化推進、電信資費大幅度降低、大眾化數位産品降價等因素影響,貧困人群也開始日益普及各種數位産品、寬頻乃至無線WiFi。
據了解,目前多地為減輕教育負擔,明確要求對初一年級學生免費發放磁帶、光碟。對於一部分學生不習慣使用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向各個學校明確要求“是否需要配磁帶,完全由學生自願”。
但《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政策規定“自願”購買,但一些教材出版商所提供的與教材配套的錄音文件,目前仍只有磁帶或光碟載體,只能通過購買磁帶等獲得與教材配套的學習材料。
多位受訪家長介紹,為方便孩子學習,他們或親自動手,或將磁帶、光碟送到專業錄音室,將錄音文件“模擬信號”轉化為MP3等格式的“數字信號”,費時費力又費錢。也有人將轉化的“數字信號”通過隨身碟或網路平臺提供給他人複製。
對此,經營相關領域業務的一些出版界人士提醒説,將磁帶的錄音內容擅自複製成數字化文件等加以使用和傳播,均涉嫌侵權行為,可能面臨法律糾紛。
“小磁帶”背後的“大浪費”
曾當過中學教師的株洲市民劉國良給《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個高中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至少要購買五本英語教材,部分學生還要購買選修教材,每一本教材都配有磁帶。據他測算,一盒磁帶價格平均7.5——10元,如果每個高中學生每學年買4盒磁帶,那麼,全國2700萬左右的在校高中學生此項花費就可能達數億元。“教材捆綁配套磁帶、光碟的做法,客觀上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了教育開銷。”
多位受訪者還對“小磁帶”背後潛藏著的污染風險表示憂心。
據測算,一隻普通塑膠袋重2——3克,而一盒卡式磁帶重31克左右,相當於12隻塑膠袋。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最新發佈的數據,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萬人。如果其中1000萬人每人每年買兩盒磁帶,則需購入約2000萬盒磁帶,其總重量相當於約2.4億隻塑膠袋。按照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則能覆蓋約200個足球場。
還有受訪者計算,磁帶每秒運作長度約為4.76釐米,以常見的30分鐘磁帶為例,一盤磁帶的錄音帶長度約80米。以1000萬中小學生每人每年兩盒30分鐘磁帶計算,磁帶總長度可達170多萬公里,可沿著赤道纏繞地球40多圈。
另一方面,有了磁帶,就得買卡式復讀機。受訪者計算,如果有1000萬中小學生各買一台復讀機,以每個復讀機重200克計算,其總重量可達約2000噸。按照每個復讀機平均厚度3.5釐米計算,排起來的長度約有350公里。
多位受訪教師和家長認為,儘管當前一些地方因有自主選擇、替代方案可能減少一些卡式磁帶、復讀機、光碟等的消耗,但“塑膠語言教學”大量消耗塑膠和産生電子垃圾的污染風險不容忽視。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長沙走訪了多位街頭巷尾撿拾或收購廢品的人員,並聯繫了廣州等地廢舊塑膠迴圈利用企業,登錄了一些物資回收知名網站進行諮詢,發現其對廢舊卡式磁帶均不感興趣。
在一家廢品回收利用知名網站,本刊記者沒有查詢到任何有關廢舊卡式磁帶供需的有效資訊。一位受訪廢品回收站經營者説,目前沒見過專門買賣廢舊卡式磁帶的人,“偶有卡式磁帶混進廢塑膠賣,大約幾毛錢一斤。”
本刊記者了解到,卡式磁帶外殼塑膠係高分子化合物,其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如果不回收併合理迴圈利用,混在土地中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焚燒則會釋放有毒煙霧和氣體,易污染空氣,影響人類健康。
受訪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即使到了終端處理環節,廢舊卡式磁帶也比較令人頭疼。按照正確的處理方式,需要將磁帶和塑膠外殼分離,採用不同技術加工回收利用,費時費力成本高;卡式磁帶外殼無法與光碟等共線處理,經濟上不划算;此外,磁帶處理更麻煩。磁帶基材是塑膠,記錄層主要由磁粉和醇酸、丙烯酸、聚氨脂或聚酯黏合劑製成。一般的回收處理需要借助高溫高鹼性介質將基材與記憶層分離。這種回收處理方法生産效率低,回收處理過程易産生污染。同時,由於廢舊卡式磁帶過於分散,達不到大規模回收經濟效益,尚無法採用更安全環保的回收處理工藝處理。
教材“減塑”需更多行動
“照顧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刀切’地配發磁帶的方式值得考慮。建議讓教材與磁帶、光碟‘解綁’,出版商可給予‘物理介質’或者網路下載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選。”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説。
在湖南,有受訪學生家長説,在國家“限塑令”實施已十年的背景下,希望相關部門能提供網際網路免費下載的音頻文件,讓學生使用數位播放設備學習。這不僅能減輕教育負擔,更能減輕環保壓力。
“提供低價或免費電子下載資源,與配發有形的磁帶、光碟所産生的收入和利潤相比差距較大;錄音磁帶雖單價低、單位利潤薄,但數量巨大,對相關産業來説,仍是一筆難以割捨的利益。推進電子下載影音文件,難處之一在於相關教材供應商等能否願意讓渡部分利益。”一位出版界人士坦言。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了解到,儘管存在阻力,但一些地方已開始行動。例如,上海初中、高中教材與配套磁帶“解綁”。
據介紹,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上海市中小學學生教材配套音頻資料全面實現網路下載,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涉及100種教材,共計337個音頻文件,配套磁帶不再隨教材一起配送到學生手中。
考慮到當前尚有部分地區的學生可能需要磁帶,上海市教委要求有關出版社生産部分磁帶,由新華書店服務網點集中儲備,學生或家長可自行購買。
“語言教材都可採取這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教學方式,實現教材‘解綁’磁帶、光碟,開發更符合環保理念的虛擬電子配套資源、雲端下載等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探索適合各地實情的‘減塑’措施。”李斌説。
廣州一位從事廢舊塑膠回收利用技術研究的人士説,當前全國城鄉居民手中留存的卡式磁帶,除極少數稀有原版磁帶等具有一定收藏價值外,以教學磁帶為主的廢舊卡式磁帶總量有近100萬噸,亟待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清潔處置並迴圈利用。
“建議有組織開展‘回收行動’,將現存于各個家庭的廢棄語言教學磁帶、光碟統一收集並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降低環境危害,弘揚環保意識。”李斌建議。(記者謝櫻蘇曉洲刊于《瞭望》2018年第22期)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