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管理試解垃圾分類難題

發佈時間: 2017-10-11 10:22:31 |來源:光明日報 | 任歡 |責任編輯: 曹洋

 

按國辦轉發的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到2020年底前,我國將在46個城市先行試點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意味著,今後垃圾分類的大範圍推廣已經勢在必行。記者日前實地走訪發現,北京市部分社區探索採取智慧化手段,幫助居民進一步處理好生活垃圾,提升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中社區五區的綠馨小屋。資料圖片

1.小小積分,激勵居民主動區分垃圾

在北京市朝陽區小關街道惠新北裏社區藍玨苑小區,記者看到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智慧分類垃圾站:藍色的舊衣服回收箱,標有“金屬類、玻璃類”“紙類”“塑膠類”“織物類、電子類”的廢棄物資收集櫃,綠色的廚余垃圾桶,它們與旁邊的舊式灰色垃圾桶形成了鮮明對比。

北京環衛集團旗下的北京微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員工王賀鵬,是該垃圾站的負責人,他説,除了每天定時為智慧分類垃圾站清潔消毒外,公司為社區的每一戶居民發放一張生態卡。“我們專門提供了印有二維碼的小貼紙,每個二維碼都和居民的生態卡綁定。居民只需在垃圾袋上面貼上二維碼,工作人員在將垃圾二次分類處理後,會通過垃圾的重量、種類等測算出相應的積分,並將積分及時返還到居民的生態卡裏,居民通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或者登錄我們的App,就可以掌握積分情況。”王賀鵬説。

2000積分就可兌換魯花芝麻香油350ml;2200積分即可兌換中糧香雪蛋糕粉……每月9日,藍玨苑小區的居民都可以前往社區的小公園,用積分兌換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

今年61歲的社區居民李桂玲告訴記者,以前沒有智慧垃圾分類站時,“誰也不願意靠近那幾個老舊垃圾桶,大家都離老遠就把垃圾往桶裏扔,蒼蠅蚊子滿天飛。”李桂玲説,為幫助居民儘快熟悉新型的智慧化手段,社區專門組織並培訓了一支志願者隊伍,自己也是其中一員,“新設備剛投入使用的時候,我們志願者得在旁邊輪班站崗,看見誰手上的垃圾分類不規範,還要上前幫忙分類處理。現在我們社區的居民基本在家就對垃圾初步分類。”

2.因地制宜,做好資訊智慧管理

“垃圾1.85公斤,兌換3.7分。”日前,在北京市朝陽區勁松中社區五區的西南角,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在一個名為“綠馨小屋”的建築前,垃圾分類指導員周麗萍將一位居民的垃圾稱重後,從居民手中接過一張智慧卡,在POS機上一刷,積分就轉到了卡裏,方便又快捷。

勁松街道垃圾分類主管鄒博冠表示:“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的獎勵機制,早在2011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勁松五區設立了,但以前沒有智慧化手段輔助,只能手寫錄入每一戶居民的積分,有時候僅僅搜尋居民的積分明細,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這種情況直到今年上半年,北京首創智慧環衛發展有限公司為社區每戶居民辦了一張智慧卡之後,才有所好轉。周麗萍表示:“以前居民怕麻煩,都説垃圾直接一扔多省事兒啊。現在居民已經習慣了,每天自覺在家分類好了,再過來拿給我們,亂扔垃圾的現象也很少見了。”

設立好獎勵機制,一定可以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嗎?北京首創智慧環衛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震告訴記者,獎勵機制,只是幫助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輔助手段。要想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首先要做摸底調查,了解社區的各項資訊,“比如一個社區如果居民多以流動人口為主,那麼獎勵機制設立了也是雞肋。第一,他們對社區沒有歸屬感,第二,每天匆忙的工作生活導致他們沒有時間去關心有什麼獎勵。再比如有的社區,不管什麼垃圾都往垃圾車上隨意一裝,拉回去之後再進行二次分類處理,居民會覺得,自己在家提前分類好完全沒有必要,這就挫傷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重要的是做好兩點:引導居民投放,做好保障收集,這就尤其需要用智慧化手段做好精細管理。”李震向記者介紹了由首創環衛開發的垃圾分類源頭排放登記系統,這上面,居民的姓名、投放垃圾的時間、垃圾類型、垃圾重量等情況均一目了然。

“以8月30日至9月5日這一週為例,勁松五區的情況如下:本週開卡戶數11戶,累計開卡數達到796戶;本週刷卡次數總計1218次,每天平均刷卡戶數為174戶;本週廚余垃圾投放總量2974.7kg,平均每天廚余垃圾投放量達到425kg,每次投放廚余垃圾量達到2.44kg;通過本週觀察,上周低迷投放的用戶都恢復正常,完美用戶王世駿依舊完美,用戶李莉芳本週投放恢復正常,用戶王河文和用戶辛連輝本週狂熱投放,表現異常。”李震介紹説。

3.多管齊下,垃圾分類不能全由政府“買單”

據記者了解,英國政府在垃圾分類和處理中,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有的城市每年都會評選垃圾迴圈先進住戶,被評選上的家庭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獎金。而除了支援和鼓勵措施以外,政府還設立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除了利用密布街頭的監控鏡頭對居民的行為予以監督外,還在政府網站寫好垃圾分類的説明,鼓勵人們對垃圾分類不規範的人予以舉報。

在日本,除了對垃圾分類有著嚴格的要求外,對回收的時間也有嚴格的規定,居民可以通過政府官方網站等方式,了解垃圾收集日的具體資訊。而一旦錯過了指定時間,居民就只能將垃圾存放到下一個垃圾收集日收走。因此,許多日本家庭自覺將垃圾劃分種類,並將垃圾投入指定的垃圾袋,這樣一到具體收集日時,便可輕鬆將垃圾扔掉。

“即使是在開展垃圾分類比較好的幾個國家,居民的分類習慣也不是很快就養成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我們不能直接照搬。”小關街道辦事處城建科工作人員關一飛説。“比如現在就強制在指定時間回收垃圾,週一處理可回收物,週二處理塑膠瓶等,居民會十分不適應。”

在惠新北裏社區黨委書記楊驚暉看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除了引入智慧化設備和積極有效的激勵措施以外,最關鍵的還是要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此外,為加大宣傳效果,社區和周邊的小學展開闔作,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授垃圾分類的知識,再由孩子們回家‘監督’父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目前北京市絕大部分街道和社區垃圾分類仍然依靠政府全額‘買單’。”李震説,“很多居民覺得垃圾扔掉以後,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了。實際上,每一次垃圾的投放,都增加了政府的成本。政府不可能兼顧到社區每一戶居民,因此需要出臺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並落實到市場,從而刺激一批企業展開競爭,提升其垃圾分類處理能力。同時,加快建立好垃圾回收、利用的産業鏈。”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