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超低能耗農宅落戶昌平

發佈時間: 2017-07-24 10:16:41 |來源: 北京日報 | 曹政 |責任編輯:

 

暴雨夜,雨珠子打得屋檐“咣咣”直響。昌平區沙嶺村村委會裏擠滿人,十幾個村民按男女各分一屋,屋裏的被褥早就鋪好。有幾百年曆史的沙嶺村建在泥石流帶上,自家房子不太結實的村民早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逢下雨,都得放下手裏的活,奔村委會去住。

而在今年九十月份,沙嶺村將整村搬遷至兩公里外的新村。新村的30多棟小樓已經基本建好,更是全國首個超低能耗農宅,基本不用暖氣和空調就能保證室溫達到20至26攝氏度。

沙嶺村黨支部書記韓志明跑整村搬遷的事是從2010年開始的。當年6月的大雨,讓山上的巨石滾落砸中了村裏房子。與被砸毀的房子一墻之隔,村民還在蒙頭睡覺。

經鑒定,沙嶺村老村恰好建在泥石流帶上。每逢雨季,村裏人就會排隊上山,遍尋山上鬆動的石頭,大石塊得先推到安全的地方。但對於緊挨山體的村子來説,四週巨石嶙峋,猜不出哪塊石頭會不巧落下,再多勘察也是杯水車薪。

後來,一聽説要有大雨,昌平城裏有房的人就提前搬走,沒房的人緊急入住地勢相對較好的村委會辦公室。到了2014年,村裏甚至連被褥都給村民統一備好。

歷經五六年跑政策、找資金,沙嶺村新村計劃終於落成。村裏雖然有800多畝地,但三四畝大的整塊平地都難找。去年初,新村址選在兩公里外的山溝建,還專門請國土資源部門對地質災害進行了評估,確保該區域不會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而在去年9月基本建完主體結構後,沙嶺村新村址“升級”。在經過市住建委等部門多方調研考察和支援下,“變身”超低能耗建築,成為全國第一個超低能耗農宅。

在國外,超低能耗建築又叫“被動房”,最大的特點就是入住後基本不使用集中採暖和空調,就能讓屋內溫度一年四季維持20攝氏度至26攝氏度的室溫。

山溝裏的農宅,不燒煤能過冬?“屋內電器,甚至是人本身都是一個熱源,都像一片暖氣一樣不斷發熱。”昌平區住建委副主任包立秋解釋説。

其實,這種超低能耗建築就像給房子穿了一件厚厚的羽絨服,來減少屋內溫度的消散。相比普通住宅不到10釐米厚的外墻保溫層,這處農宅的外墻保溫層有25釐米厚,同時屋面保溫也做了30釐米厚的石墨聚苯板,一層地面保溫和地平線1米下外墻也都用了25釐米厚的擠塑板。

有研究數據顯示,建築能耗佔到城市總能耗的40%以上,而通過門窗流失的能耗佔到了建築能耗的51%。包立秋介紹,保溫層、門窗等部位都區別於普通農宅,不漏風。未來沙嶺村住上的超低能耗農宅每年即使遇到極端天氣,也基本能保證16至26攝氏度的室溫。

“穿”得越厚,意味著夏天散熱也就越難。實際上,屋內還配備著新風系統,來調節溫度和舒適性。記者在屋內看到,多個直徑10多釐米的孔布設在屋頂上,送來源源不斷的涼風。屋內還設置顯示面板,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調節溫度。因此也就大大提高了農宅的節能效率。據悉,目前本市住宅節能率基本是75%,超低能耗建築節能率能達到90%以上。

在建造過程中,農宅使用了大批高成本、國外進口的原材料,也讓人開始擔心這種超低能耗農宅的成本是否太高?是否能夠推廣到更多農村?

沙嶺村的被動房項目佔地共約20余畝,農宅建築面積7200多平方米。根據技術人員披露的成本,每平方米的造價是3500元。而在北京如果按照相關節能標準建造農宅,每平方米的造價大約是2000多元。

看似1平方米就差出1000多元,但卻有一筆“總賬”也需要算進去。“由於基本不用採暖和空調,因此至少可為農民後期居住電、煤等費用上節省四分之三。”相關負責人説,入住15年節省下來的費用就能抵消掉建造成本。

沙嶺村新居共36戶,每戶200多平方米,可實現整村搬入。記者了解到,算入各項補貼和村集體出資,每戶僅需出資10萬元。韓志明透露,預計今年九十月份村民就能實現入住。(記者 曹政)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