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手機版|桌面下載|郵箱登陸|論壇註冊|站點導航定制
 

環保部: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較差 長江口等水質極差

發佈時間: 2017-06-29 15:06:01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  責任編輯: 曹洋

 

  資料圖。洪堅鵬 攝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近日在談到2016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狀況時表示,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水質狀況來看,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較差。九個重要海灣中,北部灣水質為優;遼東灣、黃河口和膠州灣水質為一般;渤海灣和珠江口水質為差,長江口、杭州灣和閩江口水質為極差級別。

環境保護部近日發佈了《2016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公報》。公報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16年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狀況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近日,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就公報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以下為答問全文:

問:環境保護部發佈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公報主要依據有哪些?

答:近岸海域是指與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大陸海岸、島嶼、群島相毗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規定的領海外部界限向陸一側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為自沿岸低潮線向海一側12海裏以內的海域。近岸海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我部高度重視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為提升公眾近岸海域環境保護意識,滿足公眾環境品質知情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佈國家環境品質、重點污染源監測資訊及其他重大環境資訊”規定,自2001年起,環境保護部每年會同農業部、交通運輸部,共同編制年度《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公報》,由環境保護部統一發佈。

問:2016年近岸海域監測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2016年近岸海域開展的監測工作主要包括:近岸海域水質監測,部分重要河口海灣海洋生物、沉積物監測,入海河流水質監測,直排海污染源監測,部分海水浴場及漁業水域水質監測。主要如下:

一是按照“十三五”國家近岸海域環境品質監測點位設置方案,我部組織近岸海域監測網成員單位,共對417個近岸海域國控站點開展了3期水質監測,每期必測指標為水溫、水深、鹽度、懸浮物、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鹼性錳法)、石油類、活性磷酸鹽、無機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氨氮)、汞、銅、鉛、鎘、非離子氨,其中1期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開展全項監測(放射性核素、病原體除外)。

二是每月對195個主要入海河流監測斷面開展一次水質監測,指標為:水溫、鹽度、pH、電導率、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鉛、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銅、鋅、氟化物、硒、砷、鎘、六價鉻、氰化物、陰離子錶面活性劑、硫化物、糞大腸菌群、硝酸鹽、亞硝酸鹽,選測硫酸鹽、氯化物、鐵、錳、硅酸鹽等。

三是每季度對廢水日排放量100立方米以上的419個直排海污染源開展一次排放狀況監測,監測項目按排版放口執行標準的全部項目開展。

四是對遼東灣、渤海灣、黃河口、膠州灣、長江口、杭州灣、閩江口、珠江口、北部灣等重要海灣開展了生物和沉積物監測。

五是在6-9月對27個海水浴場共開展了377次水質監測。

另外,農業部門對四大海區的40個海洋漁業水域開展了水質監測,監測面積595.8萬公頃。

問:“十三五”期間我國近岸海域監測網路做了哪些調整?

答:為了更加全面、客觀評價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狀況及變化情況,2015年,我部按照《近岸海域環境監測點位布設技術規範》(HJ730-2014),進一步優化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佈局,對國控環境品質監測站點進行優化調整,制定了“十三五”國家近岸海域環境品質監測點位設置方案,共布設419個監測站點,其中297個為“十二五”期間的國控監測站點,保證了近岸海域水質監測數據的歷史延續性,新增122個國控監測站點。經優化調整後國控近岸海域監測站點由“十二五”時期的301個增加到419個,全面覆蓋了我國四大海區近岸海域。

問:2016年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品質狀況如何?

答:2016年,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HJ442-2008)評價,全國近岸海域一、二、三、四類及劣四類水質點位比例分別為32.4%、41.0%、10.3%、3.1%、13.2%,水質級別一般,同比保持穩定。水質超標站點主要集中在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遼東灣以及江蘇、浙江、廣東省部分近岸海域,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水質狀況來看,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較差。九個重要海灣中,北部灣水質為優;遼東灣、黃河口和膠州灣水質為一般;渤海灣和珠江口水質為差,長江口、杭州灣和閩江口水質為極差級別。從11個沿海省(區、市)來看,廣西和海南近岸海域水質為優;遼寧和山東水質良好;河北、天津、江蘇、福建和廣東水質一般;上海和浙江水質為極差級別。對27個海水浴場開展了377次水質監測,水質優良的比例為91.1%,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水質一般的比例為7.2%,同比降低4.6個百分點;水質為差的比例為1.6%,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2016年,按照《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GB3838-2002)評價,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同比有所好轉。開展監測的192個入海河流斷面中,無Ⅰ類水質斷面,Ⅱ類水質斷面26個,佔13.5%;Ⅲ類水質斷面64個,佔33.3%;Ⅳ類水質斷面49個,佔25.5%;Ⅴ類水質斷面20個,佔10.4%;劣Ⅴ類水質斷面33個,佔17.2%,主要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

2016年,對419個日排污水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綜合排污口進行了監測。全國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總量65.7億噸,同比有所增加,但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氨氮、總磷等排放量同比有所降低。

2016年,全國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對四大海區的40個重要魚、蝦、貝、藻類的産卵場、索餌場、洄遊通道、保護區及重要養殖水域進行了監測,監測水域總面積595.89萬公頃。監測結果顯示,海洋天然重要漁業水域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海水重點增養殖區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化學需氧量;國家級海洋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超標因子為無機氮和化學需氧量。

問:“十二五”以來近岸海域水質有哪些變化?

答:“十二五”以來,按照《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HJ442-2008)評價,全國近岸海域水質類別均為一般。2011年至2016年,海水水質優良(一、二類)點位比例分別為:62.8%、69.4%、66.4%、66.8%、70.4%、73.4%,優良海水比例呈波動上升趨勢;劣四類點位比例分別為:16.9%、18.6%、18.6%、18.6%、18.3%、13.2%,劣四類海水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呈改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