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垃圾分類推行17年效果不佳 46城將強制實施

發佈時間: 2017-05-04 10:23:2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湯琪 |責任編輯: 曹洋

 

你家的小區有分類的垃圾桶嗎?你會對垃圾分類處理後再扔進去嗎?垃圾分類的好處,你感受得到嗎?

3月底,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儘管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17年過後,中國垃圾分類的效果仍不盡人意。

  資料圖:北京農光裏小區內垃圾隨意堆放。湯琪 攝

垃圾分類是誰的責任?

據媒體報道,“十二五”期間,北京在3700余個小區開展了垃圾分類的試點示範,佔全市物業管理小區的80%。投放的分類垃圾桶,起到了多大作用?近日,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走訪了北京的一些居民小區。

記者在北京朝陽區農光裏小區觀察發現,該小區居民樓下放置有三類垃圾桶,分別是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但每天早晨,所有垃圾桶中的廢棄物都呈現無序狀態,垃圾分類的宣傳板淪為擺設。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垃圾減量項目主任孫敬華就居住在北京海澱區的一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作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她尤其關注自己所在小區的情況。她發現,在該小區的廚余垃圾桶裏,廢棄物往往成批次分佈,有時小半桶都是萵筍皮,而零散的、類型豐富的廚余垃圾非常少。

孫敬華告訴中新網記者,這是因為小區裏有垃圾分類指導員做二次分揀,她透露,“他們原本的職責是對居民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和監督,但後來退化成每天從居民隨意投放的垃圾袋中,徒手撿出廚余垃圾,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孫敬華為此自製了一張垃圾分類的宣傳告示,希望能分擔垃圾指導員的工作,但當她準備張貼在樓道電梯口時,卻被指導員攔下。該指導員表示,分揀垃圾是她的工作,她拿著補貼,就別把責任推給居民了。

“誰産生的垃圾,誰就有分類的責任,怎麼反倒成了保潔員的責任?為什麼就不能動員居民自己做垃圾分類呢?”孫敬華質疑稱。

  自然之友提供的2016年民間版環保關鍵詞,“垃圾分類細化”排第三。湯琪 攝

“雷聲大、雨點小”的宣傳

孫敬華的困惑只是當前垃圾分類困局的一個縮影。在自然之友評選出的2016年環保關鍵詞中,“垃圾分類細化”的得票排在第三位,比第四位的“霧霾”更引人關注。

不可否認的是,自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被確定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後,政府方面不斷加大對垃圾分類的倡導和投入。

除了北京,據媒體報道,上海的垃圾分類現已覆蓋500萬戶家庭及大部分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另有約180萬戶居民實現了按戶參加日常生活垃圾“乾濕”分類的環保檔案記載;杭州、昆明、廣州、濟南、海口及長沙等城市均進行了垃圾分類的探索。

然而,民眾卻難以感受到這些積極探索帶來的現實改變,甚至有人感覺,垃圾分類的宣傳往往“雷聲大、雨點小”。

2015年,有媒體曾對中國的垃圾分類現狀進行網路調查問卷,在參與其中的2000人中,僅12.5%的受訪者感覺垃圾分類效果顯而易見,僅38.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一直在堅持分類存放、投送垃圾。

那麼,垃圾分類究竟難在哪?孫敬華認為,“光靠鼓勵、倡導和宣傳是很難説服大家去將垃圾分類,而且一些人還會質疑:我將垃圾分類之後,怎麼就來了一輛垃圾車把所有垃圾拉走呢?”

孫敬華説,就拿北京來説,其實,北京的廚余垃圾會有專門的廚余回收車來處理,大概每週來小區三次,不過,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大部分居民不知道自己小區有分類回收的,即使知道,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孫敬華坦言,沒有獎勵,沒有懲罰,看到別人都混合扔垃圾,願意主動去分類的人就不會多。

  資料圖:北京朝陽區勁松街道附近的垃圾車。湯琪 攝

 垃圾分不分類有何區別?

曾有專家認為,垃圾不分類並不影響焚燒的安全性,目前的垃圾焚燒技術可以把焚燒垃圾生成的二噁英(Dioxin)分解,而且對煙氣的排放也有嚴格的控制。

“都説生活垃圾焚燒沒問題,説污染物二噁英的排放量低,影響忽略不計,但光説不行,還要有數據。”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説不清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的社會成本,就無法説服民眾去做垃圾分類。

今年3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發佈《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評估報告》,該報告分析了北京三座正在運營的垃圾焚燒廠、以及規劃中的八座焚燒廠的排放數據,宋國君便是這份報告課題組的首席專家。

報告根據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數據,再結合垃圾焚燒廠公佈的二噁英數據以及風向預測全市各落地點濃度計算,結果顯示,北京市二噁英可能致癌人數之和為241人/年;假設經過妥善分類,每年致癌人數將從241人降低至182人,減少1/4的致癌率。

報告還顯示,假定2015年北京已經實施分類減量,實現源頭分類、廚余單獨處理、可回收物資源回收利用,能夠使得生活垃圾管理社會成本從42.2億元降低至15.3億元,降低64%。

宋國君指出,他並非反對垃圾焚燒,而是通過對比全量焚燒和分類焚燒的社會成本,進一步驗證了前端垃圾分類的必要性。

孫敬華表示,垃圾不分類就會造成垃圾填埋和焚燒的量特別大,大量的廚余垃圾如果不被分揀出來,只會進填埋場、焚燒場,這個量就是持續上漲的。

  資料圖:北京西城區一街道旁的垃圾箱。湯琪 攝

專家建議:不分類要被處罰

近年來,有關垃圾圍城的話題得到社會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相關數據表明,中國每年的垃圾增長速度明顯,但垃圾處理能力並沒能跟上,北京的垃圾在未來四五年內將無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場已與居民區為鄰。

“政府應當將垃圾不分類的代價明確告知公眾。”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史博士、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如果能明確告知民眾不進行垃圾分類會讓自己受到傷害,人們就會感受到更多的壓力,進而産生更大的行動可能,把垃圾問題當作自己的事情,逐漸固化“我的垃圾我負責”的意識。

“一個人如果得了癌症,一個家庭可能就垮了。”宋國君告訴中新網記者,他所領銜發佈的報告想傳達的就是,通過努力做好垃圾的前端分類,能夠使焚燒廠減少垃圾焚燒量,減少可能患癌的人數,讓民眾改變生活中處理垃圾的習慣。

今年3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要求,在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引導居民自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宋國君建議,生活垃圾要在源頭進行強制分類,不分類要被處罰,民眾應建立環境友好的意識,使得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基本素質。

“此外,還需要一個專門的資金機制,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反覆宣傳教育,以及給予對廚余垃圾、可回收物進行資源利用的企業一定補貼,動員更多力量參與其中。”宋國君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