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監測數據造假須重罰嚴管
發佈時間: 2017-04-07 11:09:19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近日,環保部7個機動督查組持續在京津冀地區開展專項督查,已發現企業線上監測數據造假等各類問題120個。環保部公佈的一季度空氣品質專項督查情況也顯示,存在問題的單位企業有3119家,其中多家企業的監測數據不真實甚至造假。
網民認為,在環保部多次例行檢查中,監測數據造假問題仍是重災區。杜絕環保數據造假現象,既要治病又要剜根,要加大嚴管監察力度,對造假的單位企業加大曝光度,提高違法成本,劃出造假的法律“紅線”。
問題企業玩起“躲貓貓”
近年來,我國採取了多種措施打擊環境資訊失真,環境資訊品質有了明顯提高,但環保數據造假並沒有根除。
有網民表示,一些企業為了躲避法律的懲處,與環保部門玩起了“躲貓貓”,你來監測我,我就改數據。用棉紗堵塞空氣採樣器,把環境監測儀放在礦泉水瓶裏,甚至採取技術手段,人為設置程式,數據超標即被代替。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環保數據造假屢禁不絕,凸顯了環保執法面臨的“兩高一低”困境,即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
網民“黃亞建”表示,對企業而言,只要違法的成本低於守法的成本,數據造假必然屢禁不止。此外,一些官員為了保住“烏紗帽”,不惜另辟蹊徑弄虛作假。
多方合力重罰嚴管
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讓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和監測數據“合拍”,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網民建議,我國應該從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加強環境資訊公開等方面著手,多方合力構建“不敢、不能、不想”造假的環境監測資訊新生態。
網民“吳學安”認為,必須堅決剷除數據造假的政績毒瘤,環保部門在加大監督執法頻率的同時,對“改數據”企業要亮紅牌打板子,踢出局,加大打擊力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責任。完善市場規則,抬高防假打假的技術水準和違法成本。
網民“orangesmile”建議,打擊環境資訊失真,僅靠環保部門力量有限,公安、司法等機構也要配合,同時還需要加大企業環境監測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監督的力度,讓環境監測在陽光下進行,主動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