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舌尖上的安全:最嚴食品監管 如何把好關口
發佈時間: 2016-10-12 10:08:09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製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食品安全監管,是食品安全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然而,作為食品生産源頭的農村地區,因為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部分農民安全意識較差,業已成為監管工作推進的重中之重。新《食品安全法》出臺後,“最嚴格的監管”如何管住食品生産、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對於農村等重點地區,如何進一步織密制度的籠子?還有哪些短板亟待加強?請看記者在黑龍江實地調查——
監管範圍全覆蓋
出臺配套法規明確分工及屬地責任,上半年樣品抽檢合格率達97.99%
在哈爾濱市一家知名超市內,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正把剛上架的韭菜全部撤回,“在對這個超市進行抽檢時發現農藥超標,需要立刻進行銷毀。”
超市保安王某告訴記者,平常工作時他總能看到有人來進行抽樣檢查,不過銷毀農産品還是第一次碰上。對此,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超市的檢查只是工作的一部分,生産基地、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一處也不能漏檢;檢查工作有的是日常性的,有的是專項抽查;不同時間,監管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比如這次,因為是夏秋季節,葉菜出問題的幾率較平時高,於是安排了專項檢查。由於抽查頻率很高,且超市檢查已是監管中的最後一環,不合格的情況非常少。”
伴隨修訂後《食品安全法》的實施,黑龍江省政府于去年聯合相關部門公佈《關於加強食用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分工及屬地管理責任。食用農産品從種植養殖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産加工企業之前的監管職責由農業部門負責;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産加工企業之後的監管職責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品質安全工作負總責,建立健全從食用農産品種植到食品生産、流通、消費全過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將安全監管納入市(地)年度食品安全考核範圍之中。
“一旦發現某地産品合格率低於我省平均水準,我們會立刻約談當地農業部門主要負責人,並向當地市長通報,以此來更好地發揮屬地管理責任。”黑龍江省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王純久説。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級監測共抽檢蔬菜、水果、食用菌、水産品等四大類101個品種4100個樣品,合格率達到97.99%,其中地産樣品合格率98.03%,外埠樣品合格率97.9%。
生産環節全程式控制
樹典型設村管建平臺,入網追溯企業850家,可追溯種植面積983萬畝,可追溯産品2435個
“控制化肥農藥量?我祖祖輩輩種糧,還要你來教?”
“對人身體那麼有害?説得太邪乎了吧!”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生産環節的監管中,單個農戶自給自足的種植地中出現的問題遠遠多於集約化生産、規模化經營的合作社或種植大戶。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並且有的農民安全意識較差,這是監管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王純久表示,“為了真正實現有效監管,我們努力制定標準、樹立標桿,讓國家級帶動省級,省級帶動普通地區。”
天剛亮,張萬祿就來到果菜大棚,拿著專業檢測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張萬祿是哈爾濱市阿城區新立村土生土長的農民,也是村級品質安全監管員。他掌管著分屬72戶村民的320畝地的糧食安全,職責是從源頭上控制農業生産資料的使用。每天清晨,他都到田間去,隨機走進一處大棚,認真檢查果菜的各項指標;閒暇時,他就和村民們講述農藥超標對人體的危害,強化安全意識。
和張萬祿一樣的村級監督員,黑龍江共有6483個。除了設立村級品質安全監管員之外,省農業部門還聯合工商和質監等多部門對農村生資市場進行監管,禁止“高毒”“高殘”投入品進入生資市場,定期組織基地管理和農技人員在種、肥、藥使用的“關節點”進行現場指導和監督檢查。
“最初村民的確有反感情緒,一見我就躲起來。”張萬祿説,“我就慢慢地給他講道理,時間久了,理解了,也就認可了。”
對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的監管,儘管省去了與個體農戶“磨破嘴”的過程,可龐大的農産品生産情況記錄卻讓許多管理者犯了難:“早在5年前,我就想把合作社農産品的生産情況通過一個平臺記錄下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竟然要價10萬元。現在政府開通了免費服務系統,還給我們提供二維碼印表機。”肇源縣二站鎮曙光村婁家寨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婁雲鶴説。
去年年初,黑龍江省政府農産品品質追溯服務平臺開通,整合生産資訊、部門監管和消費者查詢三大功能,免費向全省農産品生産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放。系統錄入産地情況、投入品使用、包裝標識、品質監測等環節資訊,技術生成“二維碼”標識,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對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進行全程監控。
截至目前,入網追溯企業已達到850家,可追溯種植面積達983萬畝,可追溯産品達2435個,其中1621個産品已實現打碼銷售,入網産品可追溯率達67%。
流通環節治山寨
加強專項治理、傳播安全意識,針對農村食品小作坊、小超市等開展專項治理行動
“的確賣過‘康帥傅’和‘粵利奧’”,説起“山寨食品”,望奎縣某村食雜店的王老闆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也知道那東西沒有品牌的好,可進貨時便宜,別人都進,要是只有我進貴的,誰還來我這買東西?”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流通環節,部分農村地區仍有一些小作坊、小商販進行無生産廠家、無生産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産許可、無食品標簽的“五無”食品及“山寨食品”等的生産和銷售活動。
“與生産環節一樣,流通環節的監管難題也在農村。我們監管時重點針對食品小作坊、小超市、農家樂、小餐飲、小攤販,並將農村地區食品流動攤販或向農村食品生産經營者供貨的遊商納入食品安全監管範圍,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治理行動,”黑龍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流通處劉偉東説,“這一年來,我們定期通過宣傳培訓、現場觀摩、示範店創建等形式,規範生産經營者的採購活動。”
“我也是慢慢地才知道這些東西的壞處,不再進貨了,可不能做那害人的買賣!況且現在村裏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些是對身體健康有害的食品,沒人買了。”王老闆説。
“現階段的嘗試的確有一定成效。但也需認識到,農村食品市場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長期累積形成的。”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許曉曦認為,“若想真正解決農村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做到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增強宣傳力度,給村民普及食品安全的知識,讓大家意識到山寨産品對身體健康有嚴重的危害;另一方面,需要控制商販的進貨渠道,避免商販從不正規的批發市場進貨。”
除此以外,相關專家也提醒,食品安全風險的多樣性、影響因素的複雜性,決定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內涵不僅僅是單純的監管執法,“社會有關部門、行業協會、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各方面都應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中來;每名消費者都應成為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監督主體,自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使危害公眾食品安全的不法分子無處遁形。”
記者手記
凈化源頭 確保安全
正如一位受訪群眾所説,大多數的化學藥物超標肉眼並不可見,而對人體的危害卻極其嚴重,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生産主體五花八門,農産品更是琳瑯滿目,百姓不可能時時刻刻帶著農藥檢測儀去買菜,只能寄希望於政府。而除了城市裏的超市、菜場、飯店需要“最嚴監管”;作為生産加工重點源頭的農村,監管工作尤其需要加強。
“為什麼要控制化肥農藥量?”“大家都賣山寨産品,為什麼我不能賣?”……相較于基礎設施的薄弱,部分農村地區群眾食品安全意識的欠缺更為令人擔憂。畢竟,食品安全問題複雜多樣,本就很難通過幾次專項行動徹底根除;農村地區若不能首先解決“安全意識”這個“源頭”問題,即便“康帥傅”消失,“康巾傅”的出現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要貫徹食品安全法,必須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除了硬性的“監督”,軟性的宣傳同樣是有效監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知”方能有“行”,
食品安全是最嚴格的監管“管出來”的,更是源頭“産出來”的。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