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品行業亟待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佈時間: 2016-07-29 16:15:37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必須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近期中央舉行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釋放出的最強信號。“中國消費品行業也亟待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傑呼籲,“過剩經濟不能僅理解為是鋼鐵、水泥、玻璃的問題,中國消費品行業的製造業也相對過剩,如乳業、飲料、酒類等等,有的行業産能過剩已經十分嚴重”。
但在消費品供大於求的另一面,是很多中國消費者千里迢迢地跨境去買洋食品,這也更突顯了中國消費品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葛俊傑對此也深表憂慮,“當前我國消費品行業主要現狀是:不缺規模缺結構,不缺速度缺品質,不缺需求缺供給,不缺便利缺個性,不缺産品缺創新。國內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因為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導致大量‘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
在産能過剩的同時,消費品品牌也在不斷老化,和年輕消費者的距離感、年代感越來越遠。葛俊傑指出,比如在上海的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食品品牌,雖然代表了幾代人的記憶,但是如果這些品牌還長期不變,未來還有多少年輕人會喜歡它、認可它?
對於這種缺少拳頭産品、缺乏強勢品牌的現狀,中國消費品行業到底該如何突出重圍?
在海外考察了一圈之後,葛俊傑也不斷明確了破題的思路,“歐洲、澳洲、北美等全球的食品製造業基本都過剩,但産能過剩並不意味就沒有市場,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需求。”
比如小小的牙籤,在日本就分為S、M、L號,還可以重復使用,市場已經達到非常細分的程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零售業也競爭激烈,但是其四五百平方米的店面裏,生鮮方便食品比重竟高達60%-70%。在國內被視為臟亂差的菜市場,在荷蘭則出現了“繽紛菜市場”的新業態,通過加入豐富的業態和精心的佈局,甚至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和城市地標。
這些見聞,都讓葛俊傑看到了中國消費品行業改革的方向。
其實,消費品的關鍵在於有人消費,而讓人願意消費的關鍵在於足夠吸引人。因此,精準地了解消費者、繼而生産符合消費者意願的産品,正是葛俊傑認定的改革的關鍵。
一方面,加強研究消費者成為重中之重。葛俊傑表示,光明集團將要推進基於C2B模式的創新體系建設,直接地把用戶的需求(如産品價格、品質、樣式等)蒐集起來,再提供給相應的生産廠家,以達到消費者與企業的共贏。
“過去我們的研發體系局限于産品研發、科技研發,現在對於研發要擴容,要對商業模式、業態、品牌、體驗研究”。
另一方面,更有力地整合全國乃至全球産業鏈,以更到位地滿足消費者的新興需求。葛俊傑表示,“要以供應鏈整體高效、低成本、上下游資訊共用、品質安全保障等為基準目標,重視和強化生産、物流、銷售等全過程供應鏈管理和標準化體系建設。”
為此,光明集團不僅在國內整合資源,並購一些具備未來競爭力的價值較大的供應鏈企業,而且也在全球整合産業鏈資源。截至目前一共在海外收購了8家企業,這些海外並購主要聚焦在三大類型,全球品牌食品整合分銷平臺、資源類和品牌食品製造商。
對於全球化整合的原因,葛俊傑解釋説,首先要實現中國産品能夠走出國門,讓世界用上中國貨;其次還要讓國外優質産品更方便地來到中國,讓中國用上世界貨;最終,還要整合全球資源,從“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讓中國品牌真正能成為全球品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