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消防聯手打造“震區”通信網

發佈時間: 2014-05-13   來源: 北京日報

 

圖為搜救人員演練用搜救犬和探測儀搜尋“被埋”群眾。 本報特約攝影 卜向東 本報記者 高健

“轟轟轟”,鑿岩機和無齒鋸的轟鳴聲透過電視傳了出來……在臨時指揮部裏,指揮員們緊緊盯著螢幕——頭戴鋼盔、身穿橘色搶險服的消防員們滿頭是汗,正用破拆工具切割岩石、斷木,救援被壓在下面的“被困者”。

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京津冀三地消防首次聯手在懷柔區懷北國際滑雪場山區內,舉行跨區域地震應急通信拉動演練。

“9號隊,救援成功後,立即趕赴6號救援點增援。”總指揮、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長李進發出命令。螢幕上,“通信兵”通過電臺接到指令後,表示“收到”,立即轉達給現場指揮……

臨時指揮部設在滑雪場入口處的山腳下,分別搭建了一個大帳篷和一個小帳篷。

大帳篷裏挂著電視機,通過視頻傳輸,可以直觀地看到現場救援情況,電視螢幕上不時分割成多個畫面,播放著不同救援點的情況。

“地震假設發生在山區正中,造成公網癱瘓、電力中斷、道路損毀。以山區正中為中心,我們在各個方向設定了9個救援點,每個救援點距離中心都約2公里,通過衛星圖傳設備,可以把現場情況傳到指揮部。”

走進小帳篷,電臺通話之聲不絕於耳。“如果圖像傳不過來,這裡可以接收各個救援隊的情況彙報。”消防員介紹,每個救援小分隊都攜帶著常規電臺、短波電臺、衛星電話等多種通信器材,可以利用多種通信方式與指揮部進行溝通聯絡,確保複雜條件下的通信暢通。

在消防員帶領下,記者沿山路而上,向9號救援點進發。

由於剛下過雨,山路泥濘濕滑,還有不少被風吹斷的樹枝斜插在泥裏,真有點像泥石流過後的景象。

攀上一段山坡,相對平坦的地面上,停著一輛標明“唐山消防”的通信車。車頂豎著天線,駕駛室裏,操作員正在不停地按著各種按鈕。

“這次京津冀共同演練,天津、河北兩地的消防部門主要負責輔助本市搭設通信網路,北京消防總隊派出5支應急通信保障分隊共45人、地震救援隊75人,開展多個科目的地震救援演練。”消防員介紹,演習目的就是想測試一下各地的消防通信設備,增強共同救援的默契,而本市的消防通信力量在全國消防部隊中屬於前列,有能力在災區自行搭建通信網路。

通信車操作員一番忙碌後,也得了空閒。“地震救援隊分為重型和輕型兩種,輕型隊就是人和設備隨消防車走,我們通信兵都屬於輕型隊,重型隊要運輸大型救援工具,一般需要空運。”操作員介紹,通信車停在救援現場和指揮部之間,主要起轉机信號的作用,可以為雙方溝通提供強大的資訊通信技術支撐,確保通信更加暢通、高效、有序。

如果山區地震,車輛開不上去怎麼辦?操作員介紹,那就需要通信兵扛著車上的通信設備,尋找山區高點,搭建天線,增強信號強度。

繼續爬山,忽然聽到頭頂上方“咻”的一聲,只見一根消防繩被打到山的另一側。快走幾步,轉過山路,消防員正在此準備“大繩橫渡”救援。

“假設底下的山路是一條河,而對面有人被困,我們一組小分隊從淺灘過河,到對面,我們在這裡通過拋繩器把消防繩打到對面。兩邊固定後,就可以通過擔架把被困者運送過來。”現場消防員把這些救援行動拍攝下來,傳送到了指揮部。

隨後,記者又到了3號和5號救援點,這兩處地點分別在進行搜救犬搜救、廢墟破拆等演練。通信兵實時把救援方案和救援行動傳送到指揮部,指揮部也及時傳回指令,有序調動著各點救援隊相互支援……

李進介紹,之所以舉行跨地區地震通信演練,主要是吸取了6年前汶川地震的教訓。當時,公共通信網路全部癱瘓,震區山高路險,救援部隊的通信指揮系統遇上很多難題,部分通信指揮基本失效。“救援小隊一旦和指揮部失聯,會給消防員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十分危險。而且,救援小隊就像是一根根手指,指揮部有時需要‘攥緊拳頭’,把小隊聚集起來集中救援力量,如果聯繫不上,就喪失了第一時間攻堅克難的救援能力。”李進説,這次演練提高了三地消防部門的通信保障能力,確保在極端情況下通信暢通,靈活處置各種情況。

責任編輯: 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