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市場買個菜,直接端回一盤小炒肉”。最近,在上海、廣東等多地菜市場推出代燒菜服務,消費者買來的魚、肉、蔬菜等,不一會兒就可以變成熱氣騰騰的菜肴,而且價格實惠,有消費者表示比外賣、餐廳都划算。
菜市場代燒菜服務,為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提供了一種便捷、平價的新選擇。一方面,菜市場代燒菜實現了買菜與“上菜”之間的無縫銜接,省去了自己烹飪的環節,這對工作忙碌的年輕人、身體不便的老年人以及不想、不會做飯的人來説,可謂省時省力、高效便捷。另一方面,菜市場代燒菜平價透明與新鮮健康的特點,使其成為極具性價比的餐飲消費方式。在上海浦東的一家菜場,普通炒菜的加工費在6~8元左右。有人將菜市場代燒菜視為繼家庭烹飪、外出就餐、外賣訂餐、預製菜之後的又一餐飲消費新趨勢,也有行業觀察者指出,其本質更接近於一種融合了餐飲與家政服務的創新模式。顧客可以用相對低的價格吃到合意、放心的飯菜,是菜市場代燒菜打開需求的核心競爭力。代燒菜吸引了更多消費者走進菜市場,以往不做飯、不買菜的人群也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煙火氣,不僅為傳統農貿市場經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也讓線下買菜、線下餐飲以一種切合實際需求的方式刷新大眾視野。
從火鍋店到菜場書屋,從“幫摘菜”到代燒菜,在傳統的菜市場,一系列新業態頻頻興起,不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更新著自我定義。菜市場仍然是人們購買生鮮農産品的主要渠道,數據表明全國農貿市場總交易額約佔生鮮零售市場份額的57%;它正在向集購物、休閒、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轉變,除了代燒菜服務外,許多菜市場還引入了農産品直供、凈菜配送、烹飪課程、特色小吃等多種業態,“老牌”菜市場打出的“新牌”,讓煙火氣也增添了不少新意。這些菜場經濟新業態是否能長久?傳統菜市場靠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細水長流,靠的是附近居民區常客、熟客、回頭客的生活需求。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代燒菜的落地呈現出更貼合傳統菜市場經營的可持續性,它並非是對傳統經營模式的簡單顛覆,而是在深刻理解並滿足當前消費者需求空缺的基礎上,對傳統菜市場服務邊界的探索。既保留了菜市場作為社區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親切感與便利性,又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吸引了更多元化的消費群體。
新業態吸引消費者把一日三餐置於菜市場,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農産品供應鏈體系的拓展潛力。生鮮農産品的零售加工一體化,無疑減少了食材從田間到餐桌的環節,縮減庫存時間與損耗。同時,由於消費者直接參與食材的選擇和購買,也減少了供應鏈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通過農戶、供應商、加工商的高效協作和資訊共用,供應鏈的整體運轉效率獲得提升,使收益可以集中在農戶、零售商上,對於提高農産品品質、附加值,以及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信賴度有重要意義。在拉近農産品從“菜籃子”到餐桌上距離的同時,代燒菜這類能長期帶動菜市場經濟活力的經營服務方式,也能通過供應鏈將新的活力和需求傳導到生産端,促使供應鏈上的農戶、供應商、零售商以及代燒菜服務商等各環節主體,積極探索如何在新需求中實現轉型升級,實實在在地帶動農産品對接市場、擴大銷售。
從百姓餐桌到田間地頭,無論是農戶、供應商、加工商還是消費者,農産品供應鏈中的各環節主體,都能夠在菜市場經濟新業態興起中找到實現共贏的方式。而如何讓共贏“蛋糕”做大?如何讓新業態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有序地推動農産品供應鏈升級?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當我們審視菜市場代燒菜這一新興服務模式時,也不難發現,儘管它為消費者提供了便捷與多樣化的餐飲選擇,但在操作流程標準化、食品安全控制、健康飲食保障以及消費者糾紛處理等方面,尚存諸多待填補的空白區域,亟須建立更為完善的規範體系,以期形成可持續、可推廣的普遍模式。商家還需要綜合考量食材採購、烹飪時間、廚房清潔以及顧客等待時間與服務費用之間的性價比問題,同時確保整個服務過程中的食品安全與衛生標準,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無論如何轉型升級,菜市場作為人間煙火氣的象徵,其平價服務大眾的主線始終不能改變,應堅守服務民生、惠及百姓的初心。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服務的不斷涌現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菜市場必將以更加多元、便捷、貼心的姿態,繼續守護好城市的煙火氣,溫暖每一個歸家人的心。(劉知宜)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