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招聘陷阱多 一些平臺上已經形成詐騙産業鏈
發佈時間: 2018-07-04 10:06: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線上招聘陷阱多 擦亮眼睛還不夠
求職者要提防招聘陷阱。徐駿作新華社發
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某線上招聘網站的廣告引發了熱議。隨著高校畢業季的來臨、求職高峰的出現,線上招聘市場再次迎來爆髮式增長。不過,線上招聘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暗藏“陷阱”——不法分子以線上招聘為幌子,從事詐騙活動,並呈現集團化、産業化、職業化等新特點。
面對線上招聘的“暗礁”,求職者需要擦亮眼睛。與此同時,線上招聘網站也必須擔負責任,不能置身之外。
詐騙套路翻新
近年來,中國線上招聘行業步入高速發展期。騰訊旗下的企鵝研究院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3%的求職者通過招聘網站獲取招聘資訊。
巨大的空間也為犯罪提供了溫床,日前有媒體梳理近年的虛假招聘詐騙案發現,有248名被告人發佈虛假招聘資訊詐騙,超過5500名被害人受騙,詐騙金額近億元。受害者甚至有人落入賣淫窩點、詐騙集團。值得警惕的是,線上招聘詐騙正從單兵作戰發展到跨區域集團化、産業化詐騙,低級詐騙發展到職業詐騙,詐騙的“套路”不斷翻新。
有的傳銷組織在招聘網站冒充知名企業,以招工名義誘騙大學生加入傳銷組織,借用網路平臺的審核漏洞達到目的。去年,引發輿論關注的大學畢業生李文星之死,就是因為輕信了招聘網站上的虛假資訊,誤入傳銷深淵。
有的詐騙分子以日結工資或者高薪回報為誘餌,吸引求職者做兼職。當求職者“上鉤”之後,詐騙分子就會巧立名目,要求求職者繳納報名費等各種費用。受害者到頭來不僅實現不了日入千元的夢想,反倒賠進了鉅款。
有的不法分子以印刷廠、廣告公司等名義,在網路上發佈應聘資訊,讓應聘者點擊植入病毒的木馬連結,一旦中了病毒,應聘者就會被不法分子盜取銀行卡賬戶、支付寶郵箱等敏感資訊。
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一些線上招聘平臺上甚至已經形成詐騙産業鏈,對普通求職者來説,頗有些防不勝防之感。
招聘網站有責
招聘網站上詐騙橫行,為何難以被“連根拔除”?這與招聘網站的“不作為”有關係。
招聘網站對招聘資訊缺乏審核,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招聘網站名義上有審核機制,但事實上並不完善,無法分辨真假資訊。詐騙分子正是利用這個漏洞發佈招聘資訊,一旦被發現舉報,就迅速轉移陣地。
曾有招聘網站負責人表示,如果發佈人“只發一個職位,公司名稱在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可以找到、職位沒有明顯問題,就可以先發佈。如果不觸發用戶舉報,就不強制審核他”。
如今,線上招聘正處於跑馬圈地的激烈競爭之時,面對流量誘惑,一些招聘網站放鬆了對內容的審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法分子的“幫兇”。
另一方面,在詐騙分子和傳銷團夥遭到“痛打”之時,招聘平臺卻往往可以逃過一劫。有調查發現,2008年以來,涉及“虛假招聘”的近200起刑事案件中,沒有判決書的當事人是網路招聘平臺。招聘網站不擔責、難受處罰,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線上招聘詐騙的肆意生長。
有業內人士稱,監管部門如果只能要求平臺做到審核和確保資訊真實,依賴於平臺自行審核,層出不窮的各類虛假資訊就難以杜絕。
完善法律法規
針對部分招聘網站違規發佈虛假招聘資訊,造成部分求職者上當受騙、嚴重損害求職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去年人社部曾要求對網際網路招聘平臺實施集中整治。在加強監管的背景下,線上招聘亂象已有所控。但要從根本解決難題,還需要多方給力。
有律師表示,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讓線上招聘平臺承擔起應有的審核責任,並在相關案件的刑罰上體現其危害性的責任承擔,從而在源頭堵住利用線上招聘平臺的違法行為,防止悲劇重演,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處罰機關罰款整改了之。
有專家建議,作為中間平臺的招聘網站應與大企業建立資訊溝通機制,並與工商部門合作,依靠數據庫辨別虛假公司資訊,減少招聘陷阱。與此同時,相關管理部門應該採取系列行動打擊招聘詐騙行為。(劉峣)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