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幼童睡眠時間逐年減少 如何為孩子多爭取時間?
發佈時間: 2018-06-21 15:00: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如何為孩子多爭取一些運動、睡眠時間?一項調查顯示——
上海3~6歲幼童睡眠時間逐年減少
日前,上海首份《學齡前兒童運動發展與睡眠健康萬人問卷報告》出爐。報告顯示,在運動方面,上海3~6歲幼童已經基本可以與加拿大、荷蘭等國幼童持平,但在睡眠方面,上海3~6歲幼童明顯低於全國同齡孩子的平均水準。
本次報告由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以下簡稱“一婦嬰”)與松江區婦幼保健院共同完成,本次問卷調查關注3~6歲學齡前兒童的運動與睡眠健康狀況,調查樣本涵蓋了上海浦東、靜安、松江、閔行4個區內的174所幼兒園(包括必須睡午覺的公辦幼兒園和可自選是否午睡的民辦幼兒園)的9833名兒童。報告通過最新數據科學分析了上海學齡前兒童活動技能、活動量、電子螢幕使用時間以及睡眠狀況等。
“看上去只是一份課題調研報告,但實際上我們已經為這份報告準備了十餘年。”調查課題主要負責人、一婦嬰婦幼保健部主任花靜介紹,3~6歲是孩子身心健康、智慧發育的關鍵期,營養、運動和睡眠是這一時期成長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營養都不錯,很多家長也知道了運動的重要性,但對孩子的睡眠問題,重視不夠。”
家長對運動能力越來越關注
花靜説,自己在發育行為兒科門診期間,遇到過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在學習小學三年級課程的情況,“孩子缺少戶外運動,經常久坐做題,對身心健康不利。”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注意到,上海的家長在孩子運動能力的鍛鍊方面,似乎已經有了更強的意識。比如,目前市面上針對學齡前兒童、1~4歲兒童開設的統感協調班、游泳訓練班等,都受到了幼童家長的熱捧。很多家長在孩子未滿1歲時就把寶寶送去嬰兒泳池學習游泳。
從數據調查反映的結果也可以印證“家長對運動能力越來越關注”這一觀點。調查結果顯示,9833名兒童中,超重兒童1472例,超重發生率14.97%;肥胖兒童912例,肥胖發生率9.27%。
比較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數據,當時上海市3~6歲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率分別為15.98%和11.15%。這兩個數值均有所下降。
即便與以色列、加拿大、荷蘭的同齡兒童相比,上海兒童的運動能力也並不差。
課題組把上海兒童與以色列兒童、加拿大兒童、荷蘭兒童的類似運動數值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上海兒童大運動(即運動控制)能力較以色列兒童更好,但一般協調運動、精細運動、書寫能力較差;上海兒童運動能力總體與加拿大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但男童得分較加拿大男童低些,女童得分較加拿大女童高些;上海兒童與荷蘭兒童運動能力相比無明顯差別。
綜合世界各國對學齡前兒童運動量的建議數據,課題組建議上海學齡前兒童應當進行每天60分鐘中等及以上強度的身體活動。
上海3~6歲兒童睡眠時間明顯偏短,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而令人擔憂的是孩子們的睡眠時間。上海一所民辦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家長告訴記者,她所在幼兒園班級裏,幾乎每個孩子都報名參加了一個運動班、一個藝術班、一個邏輯思維班或一個英語班,“課那麼多,時間排不開,幾乎每天下幼兒園後都要送去上課。上課時間一般從18:30到20:00,回家洗洗,再上一個‘線上英語一對一’課程,每天基本都要22點左右睡覺。”
22點左右睡覺,第二天一早7點就要起床,對孩子來説,通常的睡眠時間大約只有9個小時。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注意到,從2006年至今,中國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時間正在逐步減少,這種趨勢值得警惕。2006年一份針對12個省(區、市)學齡前兒童睡眠情況的調查顯示,當時,3歲兒童平均睡眠時間為11.64個小時,4歲為11.56個小時,5~6歲為11.29個小時;到了2015年,一項針對全國10座城市1632名學齡前兒童的調查顯示,被調查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9.57個小時。
而在上海,一婦嬰的調查報告顯示,上海3~6歲兒童的睡眠時間明顯偏短,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報告稱,上海兒童的平均上床時間在21:21,平均起床時間為7:06,平均需要花費0.33個小時入睡,平均的睡眠時長在9.06個小時。
一所普通公辦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鄒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在幼兒園期間每天大約能睡9個小時左右,但從小學二年級開始,由於學業壓力的逐步增大,已經停止了原本每天將近1個小時的運動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做作業、習題上。如今,工作日期間,女兒每天22:00左右睡覺,早晨7:00起床,除了學校體育課,幾乎沒有體育運動;雙休日,女兒每天各種補習班報滿,補習班還要佈置作業,能做到21:30睡覺,第二天7:30起床。“身邊的同學幾乎都這樣,到了小學就減少運動,增加久坐時間,減少睡眠時間。”鄒女士説。
而另一邊,一婦嬰課題組結合國外指南和本國調查結果,推薦學齡前兒童每天應有10~13個小時的高品質睡眠(包括白天的午休或小睡時間)。這意味著,上海3~6歲的學齡前兒童起碼還需要多睡1個小時。
這1個小時從哪來?花靜説,這恐怕將是一個系統浩大的工程,“醫生只能從孩子健康成長方面給出建議,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家長、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共同努力。”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