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鯢至少有五個物種 這個發現令人沮喪

發佈時間: 2018-05-25 13:42:41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孟君君

 

“中國大鯢至少有五個物種,意味著每單個種群的大鯢數量比目前統計的還要少。同時,不加區別地進行增殖放流,會給小種群物種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放流物種會污染甚至取代它們的基因。因此,這項研究不僅關乎‘發現了新物種’,也揭示了中國大鯢的危險命運。”

一項剛剛出爐的研究表明,以前人們認為是一個物種的中國大鯢,其實至少為五個物種。這一重大發現一點都不令人高興——雖然我們要對新物種説“你好”,但悲觀一點看,也許不久的將來,就要對它們説“再見”。

是的,我們可能又要親眼目睹滅絕。

中國大鯢至少有五個物種,為何還會滅絕?這事還得慢慢道來。

大鯢俗稱娃娃魚,因其叫聲像嬰兒哭聲而得名。但如今在野外聽過大鯢叫聲的,應該是極少數人了。

大鯢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它從3億6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古老而珍貴。中國大鯢,則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兩棲動物。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年來野生大鯢數量已經銳減,野外考察難覓蹤跡。大鯢這種生物,對水環境的依賴程度很大,遷徙能力又差,神奇的是,它適應能力還不錯,挺過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見證了地球的興衰枯榮,卻似乎要在棲息地破碎、種群數量下降的窘境中迎來自己的最終結局。

為了保護大鯢,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了大鯢馴養繁殖試驗。雖然近年來野外大鯢種群持續減少,但我國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的發展可謂迅速。為了補充野外種群,就有了所謂的“增殖放流”,也就是將人工養殖的群體再放回到野外環境中去。本文開頭提到那項研究的研究者就表示,為了增加野生種群,政府組織了頻繁的放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

聽起來似乎沒毛病?但如果大鯢其實不止一種,這種做法就值得推敲了。

首先,當中國大鯢至少有五個物種,就意味著,每單個種群的大鯢數量比目前統計的還要少,種群情況比我們想像得還脆弱。同時,它也意味著,不加區別地進行增殖放流,會給小種群物種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放流物種會污染甚至取代它們的基因,使不同種類大鯢基因趨同,原有特異性基因消失。

看吧,滅絕可以發生得悄無聲息,發生在善意努力之下。正如微網志上一位網友所説,有價值的物種保育要建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之上。長期以來,我們對自己特有物種中國大鯢的遺傳譜係,只是“一知半解”。這種不甚了解,如今看來,也埋下禍端。

所以,這項研究不僅僅關乎“發現了新物種”。實際上,它揭示的是中國大鯢的危險命運;它吶喊的是,要趕緊對中國大鯢的保護策略進行評估改進。再也拖不得了,趁一切還沒有太晚太晚之前。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