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下崗女工 用麥稈繪就多彩人生

發佈時間: 2018-04-11 12:32: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李雋 |責任編輯: 沈曄

 

青海下崗女工用麥稈繪就多彩人生

圖為俞蘭正在製作麥稈畫。 李雋 攝

“刀片要立起來,要不會把麥稈割斷的!”“麥稈刮成均勻的薄片才能貼出鮮活的畫來”……10日下午,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店鎮西門村,俞蘭正在給村民李萬梅講解著製作麥稈畫的要領,還有兩個喜歡麥稈畫的村民,按照俞蘭的講解拿著纖薄的刀片刮著剖剪成片的小麥秸稈。

圖為將麥稈剖剪成片。 李雋攝

圖為將麥稈剖剪成片。 李雋攝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始於隋唐時代。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2014年12月,麥稈畫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圖為麥稈畫製成的扇子。 李雋攝

圖為麥稈畫製成的扇子。 李雋攝

2014年底,已經下崗13年的俞蘭經營著一家自己的繡坊——伊人繡坊,做些民間刺繡、絲帶立體繡和十字繡等,帶領著身邊的姐妹們“討生活”。無意間,俞蘭在電視上了解到了麥稈畫。看到老家房前屋後都是的小麥秸稈,還能做成這麼精美的麥稈畫,她便動起了心思,查資料、畫圖紙、研究製作工藝……

圖為俞蘭為胡永梅做示範。 李雋攝

圖為俞蘭為胡永梅做示範。 李雋攝

“以前,小麥秸稈都是用來燒火、煨炕的,既沒用又污染環境。我看到麥稈畫又能廢物利用,又能美化家園,還能變成錢讓大家脫貧致富,我就自己在家找當地的麥稈開始研究製作。沒想到效果還挺好的,很多人都很喜歡。”俞蘭説。

在俞蘭的繡坊裏,記者看到了已經裝裱成型的麥稈畫。畫中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俞蘭告訴記者,麥稈畫的整個製作工序全憑手工完成,製作過程漫長而艱辛,對製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是一種考驗。

“需先將麥稈浸泡、熏蒸、漂洗,然後剖開整平,再進行薰燙,充分利用麥稈本身的自然光澤和質地,結合溫度的高低變化,對薰燙部位分輕重緩急靈活處理,技術上吸收融合國畫、版畫、剪紙、烙畫等諸多藝術手法,使麥稈表面形成深淺不同的層次和色變,之後再經剪、裁、印、貼等工序,才能製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俞蘭説。

圖為俞蘭指導李萬梅製作麥稈畫。 李雋攝

圖為俞蘭指導李萬梅製作麥稈畫。 李雋攝

跟著俞蘭學習麥稈畫的胡永梅已經70歲了,小孫子在她身邊玩耍著。手裏忙著刮麥稈的她告訴記者,用麥稈作畫還是很稀奇的,看俞老師做出的麥稈畫,花鳥魚蟲都能從畫裏跳出來,自己也眼熱,抽空過來跟著學,生活也很充實。

在俞蘭的幫助下,李萬梅學會了製作麥稈畫,現在已在伊人繡坊工作近三年。“和我一起學習做畫賺錢的婦女有二十多人,農閒時每月都會有1000元至2000元的收入,在不耽誤農活的同時,還提高了家庭的經濟收入,真的是兩全其美。”李萬梅説。

圖為還未裝裱的麥稈畫作品。 李雋攝

圖為還未裝裱的麥稈畫作品。 李雋攝

培訓下崗職工、農村婦女,俞蘭從不收取任何費用。如今,俞蘭的伊人繡坊接納了三百多名下崗職工和農村婦女。她的麥稈畫學生更是遍佈全省,近則平安、樂都,遠到烏蘭、玉樹,共有2000多名。

圖為俞蘭為記者展示她的麥稈畫作品。 李雋攝

圖為俞蘭為記者展示她的麥稈畫作品。 李雋攝

“我帶著麥稈畫參加過很多展會,回想起在青洽會上被很多外地嘉賓包圍的場景,我總是覺得很幸福,參會嘉賓對具有青海特色的麥稈畫愛不釋手,更有人希望我能到他們的城市開辦培訓班。”回憶中,俞蘭不時地露出幸福的微笑。

目前,俞蘭和她的姐妹們製作出了《中國夢》、《一帶一路》、《大美青海》、《硒都平安》等具有青海特色的作品,投放在青海湖、塔爾寺、“天空之鏡”等國家級風景區,讓來自國內外的民眾把作品帶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