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美“盆景”到最美風尚——浙江湖州德清“草根道德獎”紀實

發佈時間: 2017-09-18 15:22:31 |來源:中國網 | ​王力中 姚思思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縣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

九月,正是江南小城德清最美的季節。

德清美,美在風景,更美在潤物無聲的人文風尚。

站在鬱鬱蔥蔥的莫幹山上舉目眺望,沈約的桃樹、樊噲的廟、孟郊的古井、管道升與趙孟頫的合墓、俞平伯的老宅、沈西苓的丁家弄、夏衍的母校、陸儼少的山居,范蠡西施隱居的蠡山,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裏,蘊藏著何等的風景。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這句隱含德清地名的名言,是對這座有著2000年曆史、只有43萬人口的城市最好褒獎。

這裡明德惟馨,書香滿城,這裡包容並蓄,幸福和諧,這裡崇尚美德、涌動愛心。

在這榮耀的時光中,更有一個個炫目的獎項與普通的名字,讓人敬仰:

最美醫療團隊——德清上柏“麻風村”青年醫療團隊不僅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集體,還被授予“時代楷模”;“拉煤老人”陸松芳等入圍全國道德模範提名;“浙北孝子”馬福建,評為“中國十大孝子”;“反哺母愛”少年徐煜岑獲全國“特別關注孝心少年”……

而最具魅力的百姓設獎獎百姓——德清“草根道德獎”,更是全國道德高地建設的“金名片”。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趙洪祝曾這樣批示:“德清此項工作確實抓得好,要加以宣傳和不斷完善、提高”。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李長春則高度肯定其為“小人物、大境界”。

20年的歲月洗禮,“草根道德獎”與厚德、友愛、向善的德清人,成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道最美風尚。

教人向善——百姓設獎凸顯道德自覺

馬福建從沒想過,自己的一個舉動,會成為德清公民道德建設進程中一個里程碑。

1997年,家在武康太平村的馬福建,不滿社會“敬老不足,愛幼有餘”,拿出了萬元錢設立了“孝敬父母獎”,獎勵村裏的孝子賢媳。每兩年頒發一次,每位獲獎者獎勵500元。

獲獎對象由全村推選、村民評議。如今,“孝敬父母獎”已經伴隨馬福建走過20個春秋,獎項也已經頒發了11次,獲獎家庭已從小村擴大到縣內外,至今先後有88個家庭授獎。

雖然獎金不多,但誠如獲獎村民們所説:“這個獎代表了鄉親們對我做人的認可,哪怕沒錢,都是價值無限。”

“孝敬父母獎”的效應,在德清城鄉傳開後,觸動了很多人的心弦,引發了很多人的效倣。

如乾元鎮熱心環保的退休老人朱天榮,設立天榮環保獎;下渚湖街道退伍回鄉的劉志國,設立志國擁軍獎;普通民警童溪水,設立溪水交通安全獎;新居民斯正良,設立了正良外來人員風尚獎;舞陽街道村婦蔣引娣,設立誠信市民獎;鐘管鎮企業家錢海平,設立和諧家庭獎;莫幹山鎮個體創業者王震偉,設立閱讀獎與助學助教獎;新市鎮拉煤老人陸松芳,設立了松芳助人為樂獎……

據德清縣文明辦統計,到2017年9月,全縣由個人創設各類“道德獎”54個,獎項涵蓋孝敬父母、環境保護、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勵志助學、醫患和諧等多個方面。設獎人遍及全縣12個鎮(街道),授獎群眾累計已超6000人,粉絲過10萬。其中設立獎項最多的是雷甸鎮,設立獎項有10個。

翻閱這些設獎人的履歷,多數是普通百姓,並不大富,但都極具愛心,非常善良。設獎人之一、德清民間設獎協會副理事長鮑紅女介紹,設獎評獎就是想以自己的善舉去感化少部分人,並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社會風氣,激發出人們內心的道德自覺。

也正是如此,他們的善舉更為身邊人感動接受,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援加入。

榜樣力量——接棒迴圈從盆景到風景

為什麼有如此多“草根道德獎”涌現?

“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生活富庶,歷來崇德重德、尚德倡德。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德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亦平這樣解釋。

就像“德清”的地名,她不僅山清水秀,還憑藉地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良渚文化”的優勢,堅守“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理念的傳統美德,一直貫穿德清的悠久歷史文化。

陳亦平説,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正是受這些文化地域以及文學家的熏陶,中華傳統美德早已深入德清人的心中。從古至今,德清好人輩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正能量的傳遞者。設立松芳助人為樂獎的老人陸松芳,多年走街串巷給各家送煤餅,收入微薄,但在汶川地震時,老人慷慨捐贈萬元。他坦言:“自己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小時母親常教育他,要回報曾經幫助過的人。好比大哥有一碗飯吃,弟弟沒有飯吃,哥就給他一碗飯,不是應該的嗎?”

馬福建幼年家境貧寒,不到20歲就在外討生活。“從小爹娘就教育我們要尊老愛老,我就養成一個習慣,看不得老人吃苦,看到心裏就難過。”回饋社會,也是他盼望已久、自然而然的舉動。

今年9月,雷甸鎮洋北村灰南組孫杏松帶著自己設立的“民間文藝原創獎”,首次參加縣裏組織的18個“草根道德獎”集中頒獎。

年逾古稀的老孫一直熱衷鄉村文藝創作表演,為此還獲得過鎮鄉賢劉明華設立的“非遺▪鄉土文化貢獻獎”。“我也是受了啟發,才設這個獎的。”

從獲獎人到設獎人,何止是角色轉換,更多的應是榜樣力量的接力。在德清,類似的接捧並不少。

規範引導——政府助推群眾唱主角

與以往的道德獎、模範獎由政府來評不同,“草根道德獎”完全源自百姓,唱主角的也是百姓。“但這並不意味黨委政府無所作為。”德清縣文明辦主任陳磊説。

早在第一個“草根道德獎”誕生開始,德清黨政部門就積極關注支援。當“草根道德獎”不斷壯大後,2006年,縣委宣傳部牽頭多部門、各鎮組成了民間設獎指導管理領導小組,引導各設獎人成立民間設獎協會,並制定出臺了民間設獎管理辦法,規範、引導“草根道德獎”更健康有序開展。

“協會任務之一是為各個獎項設立章程,制定規範,幫助引導和宣傳,傳遞正能量。”陳磊説,比如一些獎項頒獎時,協會出面邀請縣裏領導到場鼓勵。設獎人倍感自豪,群眾看在眼裏,弘揚正能量也更有勁。

另一方面,老百姓想設獎不知道怎麼辦,就由協會幫忙辦理登記、備案等手續;設了獎項不知道該頒給誰,就由協會出面與相對應的主管部門對接,當某個“草根道德獎”進入評獎程式後,就會協調本地媒體將候選人的事跡公示。

此外,協會還監督各獎項的獎勵基金存入統一賬戶保管,單獨設賬、分別使用,以確保獎項的公平、公正、公開。還開闢道德驛站,製作規範統一的民間設獎宣傳陣地,對每個獎項的設獎時間、設獎內容、獎勵對象等基本情況進行宣傳,公開民間獎項各草根獎的帳號,呼籲社會各界自願認捐。

同時,每當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現,宣傳部門就會讓當地輿論不遺餘力廣為報道傳揚,營造好人受尊重、有尊嚴的氛圍。而且,對於從普通百姓中誕生的典型模範,還專門把他們“請進”公民道德教育館,“立”于其中。供群眾瞻仰學習,開館至今,已經有縣內外10多萬人次在這裡目睹道德典型的風采,汲取道德營養。

“好人有好報,做好事不吃虧。”這樣的導向使好人的火種燎原。鮑紅女説,正是因為政府的積極引導,培育了德清全民崇德向善的土壤和環境,才使得民間設獎由“盆景”變“”風景”,進而從“風景”到“風尚”。

“草根道德獎”設立20年來,受獎人數超過6000人,迄今為止,在中央文明辦主辦的6屆道德模範評選中,其中3屆都有德清的道德模範入選提名;浙江省共評選6屆道德模範,德清有6位省道德模範。

道德效應——激濁揚清引領新風尚

有了“草根道德獎”的激勵,百姓由感動欽佩到效倣學習,紛紛自覺投身到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由點到面、由少到多、由個體到群體的“滾雪球”效應。

晚上6時30分,德清縣人民醫院急診室門口,沈鑫艷、章偉忠等幾位志願者穿著紅馬甲準時出現。一輛救護車在門口停下,幾位志願者立即上去幫忙將病人抬下來,送往急診室,並在病人家屬到來之前,幫忙照顧病人,協助做各項檢查。這個名為“急診陪護365”的志願團隊,每天都有志願者為病人服務。

像沈鑫艷這樣的志願者,德清縣有4萬多人,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位志願者。德清縣誌願者協會會長方明自豪地説:“這與德清良好的道德風尚密不可分。”

這是德清努力拓展道德建設外延,把公民道德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又一個縮影。2012年,德清以“講道德”為主題,建立“誠信農産品聯盟”,陸續推出“講道德更受益”文明家庭道德信貸、“講道德更和諧”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等活動,營造了“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還融合公民道德建設所取得的系列成績,開展省內外“道德走親”“道德巡講”等活動,通過學習交流省內外道德模範先進典型好的經驗做法,傳播德清民間設獎道德正能量,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何建明説,德清縣多年來積極落實依法治縣的政府治理,同時也大力推行以德治縣的公民道德建設,使德清縣的公民道德建設與政府治理緊密協調與配合,是確保德清能夠成為全國“百強縣”和“全國文明縣城”和“全省文明縣”的重要基礎。德清縣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經驗,充分説明瞭道德治理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意義。(王力中 姚思思)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