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名大學生記者用零錢箱感知社會溫度
發佈時間: 2017-08-08 15:18: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將無人看管的零錢箱放在街頭,路人可自行取用零錢箱中的錢,近日,全國多地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並在網際網路上引起熱議。網友對這個涉及人性測試的活動議論頗多,究竟是與人為善?還是故意炒作、另有套路?
在公共場所設置換零錢的設備,是不是真實的社會需求?人們對這一便民設施,究竟態度如何?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以下簡稱“校媒聯盟”)組織了97名大學生記者帶著零錢箱走上全國62個城市的街頭。
97名大學生記者一共有3項任務:第一,每組同學兌換500元的硬幣;第二,把零錢箱放在一個人們需要用到零錢的地點,在零錢箱上放支付寶二維碼和零錢箱使用説明;第三,向路過零錢箱的人發起一份問卷調查。
8月4日下午,全國各地的同學們陸續出發去兌換零錢。這500枚硬幣,成為他們遇到的最大難題。
村鎮信用社、書報亭、公交公司、超市、藥店、胡辣湯店都出現了換硬幣的年輕身影。直到8月5日中午,97名大學生記者才陸續換完了硬幣。
“你可以取走錢、換取錢,也可以留下錢。但金額不要超過7元。最後這個箱子收到的所有款項,將全部用於公益事業。”很快,97個貼著支付寶二維碼並有著相同文字説明的零錢箱就出現在各地的街頭。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和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日常生活需要用到零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少。這次活動,大部分同學將零錢箱放置在地鐵站、公交站、停車場、早點鋪和人流量大的商業街。
西南政法大學的郭其鈺將零錢箱放置在重慶北站地下廣場裏,一名看似流浪人員模樣的人仔細看了零錢箱上的字,注視良久後拿了錢準備離開,此時同樣在一旁觀察了很久的幾位“棒棒”(重慶地區用一根扁擔幫行人挑運作李的人——記者注)及時提醒他,然後這名疑似流浪人員又將硬幣放了回去。這天下午,這幾位“棒棒”多次上前觀看,但始終沒有拿錢。
瀋陽農業大學的王晨,曾在北京某大型超市入口苦於沒有硬幣而無法使用購物車。她把零錢箱擺到了超市入口。很快,王晨就收到了一名奶爸的零錢轉賬。
更多的人看到零錢箱後選擇拍照,也有部分圍觀群眾看到支付寶二維碼,選擇給零錢箱轉賬,並且留言“謝謝”。還有同學遇到了自覺幫忙維護秩序的市民,這位同學覺得非常“暖”。
實踐期間,也出現了整個箱子的硬幣被拿空的情況,但在參與的大學生看來,拿空硬幣的是極個別現象,大家在實踐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幫助到了一些需要零錢的人,感受到人心最深處的溫暖。
大學生記者在街頭零錢箱旁隨機採訪了1084名行人。79.72%的受訪者認為,街頭零錢箱能夠提供幫助;64.14%的受訪者認為如果街上真的出現了用手機兌換零錢的換取點,是非常實用且充滿了正能量的做法;17.79%的受訪者對此表示“無感,不會關注”,也有9.2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在作秀,意義不大。
手機支付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不帶錢包出門。但是,這次實踐也表明,在一些必須要用零錢的角落,硬幣兌換點的出現的確可以方便市民的生活。
在活動發起方校媒聯盟看來,這個活動最大的意義,就是希望年輕人在社會熱點事件面前,不滿足於聽見看見別人的觀點,而是真正走到現實中去,用眼睛去看、用腳去丈量、用心去感受。
華南理工大學的周麗文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有路人認為,零錢箱就像大雨中有人給你及時遞上一把傘,你會在那一刻覺得這個城市很溫暖。瀋陽師範大學的劉啟航説:“這次零錢箱活動,不僅使我感受到了國人道德之高尚,也感受到了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
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郭其鈺帶著500枚硬幣,看見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在他看來,其實沒有一個善良的或者貪婪的群體的群像,只有一個個具體的人,一個個具體的有訴求的人,零錢箱活動,“是呈現,而不是評判;是認識,而不是改造”。
“這些經歷和感受,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校媒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活動已經結束,但大學生們的行動還沒有停止。活動剩餘的33416.1元,將用於支援大學生們做公益。記者 董月陽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