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印雜誌,阿裏開超市?

發佈時間: 2018-07-06 16:36:49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沈曄

 

跨界,當前的流行趨勢之一。我們見過歌手演戲,主持人當導演,但你想像過社交新媒體辦紙質雜誌嗎?最近,著名社交媒體臉書就悄悄在英國和北歐推出了一本名為《增長》的高端印刷雜誌。

這個搭配還是很有“戲劇衝突”的。要知道,在過去十來年間,臉書等社交媒體以行業顛覆者的姿態,搶走了多少傳統紙媒的飯碗,甚至間接地導致了一些老牌媒體徹底關門。可如今,臉書不僅自己辦起了雜誌,還採用了跟過去無異的運作方式——設立創意總監、主編等職位,內容主打商業新聞與行業動態,行文多采用講故事的方式,發行則是郵寄到戶。想必熟悉雜誌的讀者都能看出來,臉書這次跨界明顯不是玩票,而是認真的。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其實這股“逆流”不只出現在傳媒領域。就拿零售來説,電商憑藉著足不出戶、購遍全球的優勢,讓多少曾經風光的商場、超市遭遇了客流斷崖式下滑之痛。吊詭的是,把傳統零售業衝得七零八落之後,電商平臺如今又紛紛開始“穿新鞋走老路”:2017年,京東宣佈未來五年要開超過一百萬家便利店,阿里巴巴則大張旗鼓搞起了生鮮超市……可見,所謂新興業態與傳統業態之間,根本沒有絕對的優劣,也不是“你死我活、有你沒我”的取代關係。有人黯然離場,有人嶄露頭角,促成這一局面的,有商業模式的推陳出新,但主要是資本的力量。

這些年,隨著全社會對潮流的追捧,我們也聽慣了新興業態對傳統業態的集體唱衰,什麼“2044年10月,最後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實體零售已死”“餐飲門店迎來倒閉潮”等等,大家開始變得“惟新是從”,似乎新興業態一切都是好的,而傳統業態則滿身灰塵、行將就木,成了沒落的代名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合太多實例再看,這種非此即彼、我優你劣的二分法是何等的簡單粗暴。事實上,很多新興業態只是在呈現方式、傳播手段、商業模式等方面翻新,並沒有顛覆生産本身,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消費,零和博弈、取而代之的思維本身並不公平。

新興業態大佬集體殺回傳統業態,這樣的輪迴生動説明,只要社會需求客觀存在,對應業態就有生存土壤,哪個領域都參差多元,再難有“包打天下”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説,新事物無需總擺出一副年輕氣盛、咄咄逼人的樣子,老行業也大可不必在衝擊面前妄自菲薄、唉聲嘆氣,既與時俱進,更堅定自信,一定能夠實現供需兩端的有效對接。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