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氣象”風生水起
發佈時間: 2018-05-10 16:33:17 |來源:南方日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早上起床,你可能會瞄一眼時間,同時也可能會看一眼天氣,如果有出遠門的計劃,或許你還會看看目的地最近一段時間的天氣預測。雖然“氣象”這個資訊看似不起眼,但卻是無論科技如何發展都繞不過的一個剛需,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智慧等新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深入應用,氣象行業已經演變成“智慧”新格局。
“智慧氣象”引領行業未來發展
據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剛剛過去的2018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就是“智慧氣象”。如今,依託氣象科學技術進步及網際網路行業各種新技術的加持,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適應能力的系統,刷新了大家對傳統天氣預報的認知。
“雷暴大風是我國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平均風速8級以上,可拔樹倒屋,並伴隨強陣雨和冰雹。提前自動識別和報警提醒,可以使氣象預警服務更主動。”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教授苗春生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基於機器學習的雷暴大風識別,基本思路是將雷雨、大風、降水、晴空四類不同天氣類型的若干雷達垂直剖面圖像輸入到構建的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中,通過大量訓練樣本的監督分類學習,不斷進行卷積、池化、全連接,獲得最優的模型,進而在技術上快速識別雷暴大風,空間解析度可精細到公里級別。”
在業內人士看來,網際網路+氣象其實已經融入到眾多的生活場景當中。據介紹,智慧氣象服務雲平臺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數據分析挖掘公眾對氣象服務的精準需求,提供交通物流規劃、定制私人旅行路線等服務。智慧農業平臺實時監控田間氣象要素並給出種植建議,交通氣象服務平臺提供沿路天氣資訊,海洋氣象平臺不僅監測天氣還能給出導航建議。
3000億市場有待“智慧”開發
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氣象”一直都不為外界所關注,但是在網際網路+滲透後,氣象行業所帶來的市場爆發也讓科技公司看到了商機。根據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的預計,到2025年,包括氣象科技服務、氣象資訊服務等在內的氣象服務市場規模將達約3000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單純的氣象數據本身的存在價值具有局限性,但是“氣象+行業”的B端合作卻開啟了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新藍海。例如氣象大數據可以廣泛應用於農業、能源、衛生、旅遊、交通物流、航空、保險、政府決策、商業以及新興産業包括最近興起的新零售等多個方面。
作為行業中的代表性企業,墨跡天氣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早在2016年開始,墨跡天氣逐步啟動B端商業化服務。據了解,目前墨跡天氣與餓了麼、百度外賣等配送平臺已經開始合作,雙方通過打通數據建立配送模型。該模型基於三大塊數據:歷史短時預報數據、歷史外賣配送數據以及最新短時預報數據。基於該模型,餓了麼可制定未來2小時的配送計劃,降低天氣因素對外賣訂單的損失。
在國外,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為氣象服務的商業化服務已經遍地開花。IBM在2015年以20億美金收購Weather Channel公司,主要就是看中其基於雲計算的天氣數據系統能夠為企業帶來實時天氣分析,幫助它們進行決策,而在此前,Weather Channel曾與沃爾瑪合作,將其銷售數據、訂單資訊等與天氣數據結合分析,進而幫助沃爾瑪更好地制定銷售和發展計劃。
在業內人士看來,用網際網路+的方式為氣象行業服務激發出來的市場潛能是巨大的,也為網際網路賦能傳統行業帶來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