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缺口巨大 新一代中國汽車人的“春天”到了

發佈時間: 2018-05-31 09:45:38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程鴻鶴 |責任編輯: 孟君君

 

中國汽車産業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汽車人才?在不同時代拋出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恐怕會不盡相同。

從第一輛汽車的問世,到福特首創流水線生産模式,再到豐田式生産管理,一百多年來,幾次重大技術革新猶如大海的潮汐,將世界汽車産業全面推入自動化、電氣化時代。一般來説,相對成熟的産業對人才的要求也相對固化,改變格局的創造力並不容易尋得。

近年來,全球汽車行業正迎來全新變數。人工智慧推動融合發展、電動化浪潮洶湧來襲、無人駕駛方興未艾、共用出行漸入人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雲湧的當下,全球汽車行業從思維理念到商業模式都發生著巨大變化,汽車産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檔口。

汽車産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搶佔未來汽車行業發展制高點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本土人才。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何通過改變人才培養體系的適應性來激活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重新定義新時代下的汽車人才,將是決定我國汽車産業前途的“勝負手”之一。

“就像上世紀90年代個人電腦遇上網際網路一樣,目前在智慧網聯浪潮的衝擊下,汽車行業將發生顛覆性變化,整個出行生態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智慧網聯汽車專家、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告訴記者,“就像時代造就了‘BAT’,造就了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這個時代既是對汽車人才供求的挑戰,更是所有汽車人的機遇。”

人才缺口巨大 産業發展須持續“造血”

“‘汽車四化’實際是汽車從傳統的機械製造領域向電子資訊網際網路領域逐漸融合的過程,這樣的趨勢帶來了一場影響整個交通出行的革命。”楊殿閣分析稱,“這場革命讓汽車産業這樣一個傳統機械學科變得更需要融合,産業邊界也更加模糊,導致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他認為,除了産業變革需要大量全新人才的加入,傳統汽車人面對行業的各種新變化,其能力和知識結構也“開始不太匹配”。兩個因素疊加,導致了目前國內汽車行業“人才奇缺”的現狀。

“智慧汽車時代下,國家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大規模合作前所未有、對核心技術突破的願望前所未有。”在近日舉辦的CICV2018人才分論壇上,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明榮用三個“前所未有”表達了汽車産業變革正當時的緊迫性。

汽車産業的一路狂飆正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2017年,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我國規模以上的製造業人才總量為809萬,其中,十大重點領域之一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人才僅有17萬。需求預測數據表明,2020年,該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85萬,缺口尚有68萬;2025年要達到120萬,缺口則可能高達103萬。

在智慧網聯方面,《中國智慧網聯汽車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整個行業智慧網聯汽車人才總量不足2萬人。尤其是研發人才缺口過大,嚴重制約了中國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

“經過調研,國內汽車企業普遍反映,人才短缺是汽車行業的常態。原因是汽車産業發展太快,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産業發展的需要。”朱明榮直言,人才總量與産業大國的發展現狀不匹配,是當前中國汽車産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全世界汽車行業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基於傳統汽車工程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不能滿足目前汽車行業的實際需求。”楊殿閣説,“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因此汽車人才培養也需要一場革命。”

高校搶佔“知識高地”中國正重新定義汽車人才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駿看來,在企業更多注重産品創新的情況下,高校必須承擔起“前期研究與前期創新”的使命。

李駿直言,“沒有知識就沒有技術,沒有技術就沒有産品,中國汽車遭遇的恰恰是知識層面的問題,而知識的問題需要在高校解決。”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有超過155所大學本科及以上高等院校和2300所職業院校設有汽車相關專業。雖然開設汽車相關專業的院校眾多,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師資力量、課程設置還是實訓機會,目前國內汽車人才培養都與業界預期有著較大差距。

關注汽車人才培養十餘年的朱明榮指出,“目前急需加快構建符合未來人才知識、能力需求的車輛專業學科體系,急需加快構建科學完善的社會化人才培養服務體系。”

實際上,面對汽車行業未來人才需求的變化,國內一些大學已經率先邁開了變革的步伐。

創立於1980年的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為我國汽車産業輸送了大量人才。2016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敏銳意識到人才培養方式變革的“緊迫要求”,開始第一批試行本科大類招生;2017年則開始按照機械大類、電子大類兩個大類招生,在清華本科專業培養中開創先河。

“2016年,汽車工程系是清華大學內第一批做大類招生試點的,所有學生第一年都在機械大類裏學習,第二年再分到汽車工程系的不同專業。2017年,我們又創新性地提出,把三分之一的學生放到電子大類。”楊殿閣向記者透露,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學校意識到,在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下,“單單基於車輛工程學的教育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學生更需要綜合性的知識。”

除了招生方式、培養計劃上的變革,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還在本科階段新增設了車輛工程(電子資訊方向),在研究生階段增設了智慧車輛、先進動力兩個專業碩士方向。通過全面更新相應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試圖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汽車發展的“新型人才”。

“大學教育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往往就是在大學校園裏形成的。所以説,汽車行業人才要適應變化,必須先從大學教育做出相應的改變。”楊殿閣如是説。

理論實踐並重 青年“造夢者”須砥礪前行

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希望。對於眼下正在接受汽車相關專業教育或剛剛走入工作崗位的青年來説,他們無疑是汽車産業人才培養變革的親歷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幾位青年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打基礎”與“重實踐”的重要性。

就讀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大二學生李瀚傑表示,豐富的課程設置給了大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

“在課程設置上,電裝電子、程式設計、力學等汽車整個系統各個方面都會涉及到,同時還可以選修關於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相關課程。”在打算從事重卡混動系統研究的他看來,基礎知識的廣泛涉獵將為今後的專業研究做好必要準備。

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現為一汽-大眾拉力車隊賽車工程師的李偉擎告訴記者,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必須要有大量實踐才能保證把知識正確以及熟練地運用。

“汽車工程課程主要是講解汽車各個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性能指標的定義和評價方法,然而賽車工程師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在他看來,大學生想要入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更多的實踐,多去面對賽場上的問題”。

現攻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碩士學位、曾獲得都靈理工大學汽車工程雙學位的李雪子認為,國內外大學在課程的實踐性上存在一定差異。

“都靈理工大學的汽車學院就在菲亞特的工廠裏。任課教師約有一半在菲亞特就職,或是剛從菲亞特退休。”據李雪子介紹,與國內大學相比,都靈理工大學汽車專業課堂上的學習內容與實際應用聯繫更緊,“比如一些菲亞特正在用的東西我們就會同步涉及到”。

對於青年的汽車夢想,變革的時代是最好的孵化器。朱明榮指出,高校的車輛專業學科體系與社會化的人才培養服務體系既要“共用”,又要“聯動”,“青年人才的成長需要多方合作來推動。”

朱明榮表示,眼下汽車人才培養受到廣泛重視的程度前所未有,“在聚焦構建學科發展新理念、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對未來人才需求趨勢的分析預判上實現共用,在行業與企業、學校合作,企業與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合作以及建立企業工程師與實訓教師雙重身份等方面加強聯動,最終實現從業者職業生涯不同階段成長需要的全覆蓋,讓從業者入職前的工程教育和入職後的繼續教育跟上汽車産業前進的步伐。”在他看來,汽車行業各方已經明顯感到了培養人才的緊迫感。“不管出現什麼危機,有多少緊迫感,以行業需求為核心的汽車人才培養永遠不能停止。”(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見習記者程鴻鶴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