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投資股比限制,誰能笑到最後?

發佈時間: 2018-04-17 13:42:01 |來源:北京晨報 | 陳小兵 |責任編輯: 沈曄

 

上週二博鰲論壇公佈了汽車行業新政策:要儘快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設廠的股比限制。猶如春風吹皺一池春水,攪動了已經24年沒有變化的外資設廠股比限制。

1994年,為保護當時尚屬稚嫩的中國汽車工業和自主汽車品牌,國家政策設置了汽車行業外資股比不能超50%的限制,這是保護民族汽車工業的必然之舉。在此政策的庇護下,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高歌猛進,自主品牌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中汽協發佈的數據,2017年我國汽車産銷量分別是2901.54萬輛和2887.89萬輛。其中自主品牌的銷量已經幾乎佔據半壁江山。自主品牌做得比較好的中國車企像上汽、長城、吉利、奇瑞、比亞迪等,都不斷有爆款産品受到市場青睞。

既然是政策,自然有時效。2018博鰲論壇正式明確了保護政策的即將失效。預料在開放汽車業外資股比限制政策的細則出臺後,會有更多的外資希望進入我國汽車製造行業。尤其是已經在華設廠的廠家早已躍躍欲試,對合資企業的增資擴股問題無疑會被擺到優先的議事日程上。

外資能增資擴股,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吸引到更多的外資投入,帶來更多的技術投放,創造更多的稅收。而對長期處於保護傘下的自主品牌們來説,則是挑戰與機遇並存。24年前制定的政策是為了保護自主品牌,但是現在自主品牌無論在研發製造等方面都具備了相應的實力,放開股比之後可以同臺競爭,反而可能會促進自主品牌更好地發展。而廣大消費者,無疑會是最大的受益者——未來車市將有更多更好的購車選擇。

大多數業內人士判斷,在更加開放的新政策的輻射下,原本外資廠家在華只能有兩家合作夥伴的限制也將取消;如此一來,外資汽車廠商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可以更合理地戰略佈局,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

其實放開股比限制同樣有利於國有汽車企業對技術的提升和産品研發的重視,原來在老政策的保護下,很多國有汽車企業對自主品牌發展支援不足,無論在品牌塑造、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投入,都明顯不如吉利、長城等民營企業。其實早在2014年,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對合資股比限制吐槽稱,“只有股比放開,汽車行業才能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國有汽車集團與外資抱在一起與民營汽車企業競爭,老百姓才能得到真正實惠。”

合資股比的放開必將會影響到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競爭格局。面對新政策,對自主品牌車企而言首先要處驚不亂從容應對,大力提升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做好內功和外功。“內功”就是要實現汽車生産管理、運營、研發等諸多體系的持續的優化,以實現平臺共用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生産效率,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結構性成本。“外功”則是要打造品牌、創建銷售渠道。在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裏,直面競爭,這對加速自主品牌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對於中國汽車業來説,博鰲新政猶如春風,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此其時也。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