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而外 汽車設計正被智慧化顛覆
發佈時間: 2018-01-29 13:20:46 |來源:廣州日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由內而外
汽車設計正被智慧化顛覆
這是一個快速消費的時代,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小到一部微型代步車,大到一部七座SUV,假如第一眼看到沒有愛上,通常不會看第二眼。理由都是現成的,沒有好的顏值,如何能夠讓人日夜相處又不厭煩?面對著網際網路的衝擊,全球的汽車設計也正在經歷著一場“由內而外”的智慧化帶來的顛覆。未來的汽車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一個人居化空間,設計師不但要有足夠的洞察力將消費者“天馬行空”的需求融入到車裏,而且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將活生生的應用場景“鑲嵌”進去。
是誰,賦予汽車生命?
汽車設計到底是什麼?有説,設計給予汽車力量。還有説,設計定義汽車未來。寶馬汽車公司前設計總監克裏斯·班戈的表述最廣為人知,他説:“傳説,曾有一位藝術家愛上了自己的雕塑作品,最終用一個吻將作品救活。這就是我的工作——給車生命”。汽車設計師水準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款汽車能否被消費者所接受,能否具備鮮活的生命。
好的汽車設計師能夠拯救一家汽車企業于水深火熱。如果説彼得·希瑞爾拯救起亞的故事不足以説明這點,戈登·瓦格納用一己之力將賓士送上闊別11年之久的“全球豪車老大+中國豪車老大”雙料冠軍的位置,就足夠讓汽車行業震撼。更讓人驚訝的是廣汽傳祺,GS4和GS8憑藉著高顏值成為各自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助推廣汽傳祺2017年銷售創50.86萬輛新高,同比增長37%。
設計帶來銷量——在歐美汽車市場已經驗證通過的準則,現在在中國綻放出強大的威力。傳祺、吉利、上汽等2017年中國品牌中的佼佼者,剛好是在設計上最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幾個品牌。偶然?一點也不。
崛起-平庸-引領
廣州汽車在質疑中走過
廣州的汽車工業曾經經歷過質疑。多年前,當廣州標致項目半路夭折的時候,有人質疑過廣州能不能搞汽車工業,當廣州本田名揚天下的時候,又有人質疑廣州能不能搞自主品牌。
而中國汽車工業的設計也經歷過野蠻生長的時代,當時中國本土車企並不重視設計,王傳福説,“請些大學生來畫,效果也不錯”。而李書福則認為,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和兩排沙發”。較長一段時間內,尹同躍將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用在車型平臺的開發上,設計不在他的視線範圍內。
2010年開始,本土車企迎來“寒冬”,市場佔有率十七連降。痛定思痛,本土車企意識到蘊藏在汽車設計背後的鮮活生命力。在張帆加盟廣汽的幾乎同一時期,邵景峰調任上汽集團技術中心擔任設計總監,前沃爾沃設計總監彼得·霍布里加盟吉利汽車,前MINI設計師何歌特成為當時觀致汽車創業團隊的一員。
“國家要將汽車工業做強做大,自主設計是必經之路!合資合作做得再大,再好,説白了就是幫別人代工。就像蘋果和富士康,富士康是一種活法,但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都想做蘋果。所以對廣汽來説經歷過從無到有,經歷了質疑,我們不但要做到可以,而且要做到一流,並且以自主品牌作為一種根基。”説起當初的自主設計,張帆仍然記憶猶新,充滿激情。
2011年,張帆放棄簽約賓士終身設計師的機會加盟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研究院,擔任設計總監。彼時的張帆年僅36歲,儘管有著漂亮的留歐工作履歷,但對於當時處於低潮期的廣汽集團,也是一場豪賭。
結果證明,賭贏了。在張帆治理下,廣汽研究院設計團隊已經擴充至300多人,先後推出GS4、GS8、GS7、GS3等完全不遜於歐美日設計的熱銷車型,迅速提升産品設計品質的同時,逐漸建立品牌形象,確定設計語言,並樹立起家族化特徵——廣州汽車設計也由此完成了從跟隨到自主的蛻變。
從過去的“別人家的設計”,到現在重新為自己貼上創造力和革新的標簽。儘管有點波折,未來也註定艱難,但廣州乃至中國汽車設計重新走到正確的道路上。
由內而外:被顛覆的空間
“網際網路的衝擊使汽車正在經歷誕生131年以來最大的變革。”張帆表示。傳統的汽車設計原則是“人服從車”、“由外而內”,即先確定動感的外觀,給動力總成、底盤懸挂等“硬體”留足空間,最後才是考慮到人。智慧化使未來的汽車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一個人居化空間,這也使汽車設計迎來了一個自內而外的顛覆。
2017年11月14日,廣汽研究院“由內而外”設計哲學下的首款概念車——ispace正式亮相。ispace提供可以切換的個人空間和融合年輕需求的趣味化社交體驗。ispace個人空間的切換堪稱戲劇化,用戶可以一鍵式的完成從駕駛模式到居家模式的切換。在居家模式下:前排座椅後排能夠放倒,與後排形成一個平坦的大床;方向盤可以折疊收縮,整個駕駛中控臺可翻轉180度,變成一個超大的螢幕。
趣味化的交互體驗是ispace社交體驗的主要呈現方式。在駕駛模式下,車載AI會扮演助手的角色,根據車主的狀態(興奮或者疲勞)變換不同的表情,播放不同的音樂,會告訴車主當前車況資訊和路況擁堵情況,讓車主及時了解,且做出準備。當車載AI通過智慧識別感知到危險,會發出警報,並提供解決方案。而在居家模式下,會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推薦相應的電影、遊戲和音樂。更值得一提的是,趣味化交互體驗還可以發生在車與車之間,ispace前臉搭配對話方塊式的資訊撥通系統和情感化的車燈,車尾搭載了社交互動系統,車側提供具有儀式感的上車體驗,通過個人興趣標簽,全面展示用戶的魅力與審美。
設計者要有足夠想像力
嶄新的設計理念將對汽車設計師帶來巨大的衝擊。張帆認為,未來一個好的設計師要做到“由內而外”,首先要了解新興人群,知道他們對於車的需求是什麼?網際網路讓人們對於車的需求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元,更加的天馬行空,設計師需要將這些設計的需求更好地融入到交通工具的設計中去。
其次設計師要有足夠想像力和設計能力應對活生生的應用場景。未來汽車設計師除了設計形態,還要設計一種體驗。就好像現在智慧手機給帶來全新體驗,不再只局限于通話功能。
最後,汽車設計師們要清晰認識到,汽車正在經歷自發明以來最重要的變革。這個變革的來源於智慧化技術的發展和廣泛的運用,使用場景、形態都在發生根本變化。
設計師:戴著鐐銬的舞者
在位於廣州番禺區的廣汽研究院,張帆告訴記者:“當時(2011年),在國外我有很好的機會創作作品,但在國內我有很好的機會成就事業。”確實,當一個汽車設計師具備足夠的技術和經驗後,繼續留在原有的崗位上,剩下不過是對過去的簡單重復。
在上海、北京、斯圖加特多個城市待過,為什麼選擇廣州?“廣州務實求真的城市氣息、嶺南文化對於豪華奢享的回歸本質式的追求,以及廣汽集團做自主品牌上負責任的態度,是最打動我的三個環節。”張帆説。
在張帆的眼裏,廣州這個城市有著獨特的城市氣質,“廣州是一個特別有生活情趣和生活氛圍的城市,她不浮華,人們生活很愜意,但是對生活的品質卻很在意。”生活城市的獨特氣質和嶺南文化的精髓也讓張帆在汽車設計上有直接的體現,2015年,廣汽集團全球首發i-loughe概念車,創新性地在後排引入茶文化。在最終量産的GM8上,乘客不能在後排泡茶,但“屬於中國人的全場景奢享出行體驗”的設計理念被完美的繼承下來。
在張帆看來,相比于動力總成、底盤調校、智慧網聯等部門,由於要緊跟潮流趨勢,造型設計師更容易讀懂消費者需要什麼。這是優勢,更是責任,既遵循企業的準則,保持設計的獨特性,又要處理好設計和工程之間的矛盾。
“設計師像是戴著腳鐐手銬的舞者,無論帶著多重的腳鐐手銬,還是要跳出一支最美的舞蹈。”張帆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張帆認為,汽車的本質還是一件商品,要滿足消費者全方位的需求,一定是一個平衡與妥協的過程。一方面設計師要保證外觀能夠符合當下的主流審美觀,具備吸引力與衝擊力,另外一方面要滿足操控穩定性、NVH、安全和“網際網路+”等需求。至於設計師所堅守的底線,張帆説,就是氣質。“汽車,是有靈性有動感的,汽車的比例姿態,有時就像動物一樣,不同的動物是有氣質的,汽車也使然。我們不但要創造他的形態,也要把握他的氣質,有些形態會被更改,但是氣質一定要存在,要保留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氣質了。”
邵景峰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技術中心設計部總監
設計大咖·説
邵景峰
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技術中心設計部總監
日係車將“鋒銳”玩壞了
鋒銳設計,能最大程度體現現代汽車的動感。但在邵景峰看來,日係車將“鋒銳”玩壞了,謳歌、日産、豐田、雷克薩斯等品牌的新車都在“鋒銳”狂奔,讓別人無路可走。無奈之下,其他品牌只能在帶頭大哥——賓士——帶領下,向著“性感”道路前行,其中就包括榮威和名爵。不過,榮威和名爵並非一味的“性感”,而是在“性感”基礎上形成獨立的設計語言,即東韻西律。邵景峰表示,東韻指的是東方式的審美,西律指的是國際化的品質,精湛工藝和設計品質。1月22日,上汽發佈首張榮威RX8預告圖,號稱擁有媲美百萬豪車的造型與品質。
沃爾夫岡·約瑟夫·艾格比亞迪汽車造型設計總監
沃爾夫岡·約瑟夫·艾格
比亞迪汽車造型設計總監
注重橫向比例
加盟比亞迪一年多時間裏,艾格“拯救”了比亞迪汽車的顏值。基於王朝概念車的首款車型宋MAX上市以來,前期累計訂單突破60000輛,斬獲20余項大獎,是比亞迪繼F3之後的又一款神車。好看,這是所有人對宋MAX的評價。對於龍、大氣、穩重等中國文化的理解,艾格要比許多中國設計師透徹。“從宋MAX開始,我們主要打造的橫向設計風格,無論是外飾或者內飾,我們在這款車上都非常關注橫向的比例。”艾格説。宋MAX採用巨大的前進氣格柵,在橫向的鍍鉻裝飾條的映襯之下顯得張力十足。艾格為宋MAX打造的全新造型,一改比亞迪以往的産品形象,為廣大消費者帶來了久違的新鮮感。
彼得·霍布裏吉利汽車設計副總裁
彼得·霍布裏
吉利汽車設計副總裁
挖掘中國傳統美
2017年,吉利汽車全年産銷127萬輛,彼得·霍布裏設計的車型獲得中國消費者的一致認可。彼得·霍布裏認為,我們身邊從來都不缺少美的元素,難的是如何提煉美,並將其轉化到工業産品上去。中國汽車應該呈現出具有民族性格的特徵,吉利汽車會試圖找尋哪些被忽視的中國美,並應用到吉利的設計中去。對於中國文化和元素的探究,彼得·霍布裏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