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24日電 春日雪峰山,風兒飄山歌——“挑花要挑打子花,連郎要連十七八;十七十八人才美,二十七八會當家;十八哥哥少年佳,只想和郎成一家……”
這是湖南雪峰山梯田景區花瑤挑花“非遺”傳承人奉寨妹隨意哼唱的山歌。她每天在景區挑花工作室上班,一邊穿針引線製作挑花飾畫,一邊哼著有詞沒詞的花瑤山歌,天然純凈的嗓音帶著愛情故事的愁緒,與瑤語特有的鼻音混響吟唱,如山間的小溪婉轉流淌。來來往往的遊客經過這裡,不知不覺深深沉醉。
花瑤挑花、花瑤山歌,和雪峰山旅遊景區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嗚哇山歌、辰河高腔、灘頭年畫、溆浦龍燈、侗錦織造等131項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雪峰山旅遊公司這家湖南省註冊資金最多、景區面積最大、經營項目最齊全的“文旅+消費”類實體企業的大力支援下,活出了該有的精彩,提升了旅遊的氣質。
去冬今春,深耕雪峰山鄉村旅遊的雪峰山旅遊公司專門成立麓帆文化傳媒,以自主創業的“海歸”精英為主創團隊,面向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挖掘雪峰山區花瑤挑花、侗錦織造等“非遺”文化新賣點,借助Tik Tok、Twitter、Facebook、Youtube、Shopify等網路平臺開發雙語視頻引流、英語直播帶貨,實現從“非遺”出山到“非遺”出海的神奇一躍。
截止今年2月底,公司在英國、新加波和長沙、懷化、溆浦雁鵝界非遺古村落建成8個“非遺”出海直播間,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建成3個Shopify宣傳銷售站、15個Tik Tok視頻矩陣,完成“非遺”産品境外線上交易18541單,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萬粉絲為雪峰山旅遊點讚。
綿延350公里的雪峰山脈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奇山異水、美不勝收,文脈深遠、魅力無窮——
7800年前的高廟文化,綻放出中華民族史前文明的一縷曙光;2300年前屈原流放溆浦,開創出中國文學史上楚辭詩韻、騷體文脈。近代以來,湖湘文化浸潤的雪峰山區人才輩出,走出了魏源、曾國藩、向警予、蔡和森、粟裕等眾多歷史名人。紅軍長征在雪峰山區完成“通道轉兵”,抗日戰爭在雪峰山區贏得對日“最後一戰”,當代雜交水稻“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雪峰山區走出了袁隆平這位世界級名人。迷人的自然山水、豐富的名優特産、奇特的“非遺”民俗、深厚的歷史文化,造就了雪峰山區、五溪流域“懷景懷鄉懷味”的優質資源稟賦。
懷化市委、市政府圍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大力推進“五新四城”戰略和“5+N”現代化産業新體系建設,文旅産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勢頭。在湖南省文旅廳和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雪峰山旅遊公司搶抓機遇、銳意創新,建立雪峰山文化研究會新智庫,邀請譚談、韓少功、王躍文、蔡澤海、張建永、何介鈞、賀剛等數十位著名作家、專家和懷化、邵陽兩地上百位本土文化學者加盟,與300多名“非遺”文化民間傳承人廣泛合作,堅持以旅遊給“非遺”培土、以“非遺”為旅遊鑄魂,推動“非遺”文化與鄉村旅遊從“手牽手”到“心貼心”,致力打造雪峰山記得住鄉愁的“非遺”文化高地、能撫慰心靈的鄉村旅遊品牌。
——把散落民間的“非遺”文化連成串、結成塊。
雪峰山區“非遺”文化生於民間、播于鄉野,以家傳為主的傳承方式雖然不乏內生動力,但傳承人少、傳播面窄,即使是2015年在全國山歌大賽上奪得中部賽區“山歌王”的嗚哇山歌,也只有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陳世達一家及少數鄰居登臺能唱。
文青時代成長于斯的雪峰山旅遊公司創始人陳黎明對此了然于胸、深以為憂。懷著對“非遺”文化的敬畏之心、鄉戀之情,他在回鄉創業開發雪峰山鄉村旅遊的奮鬥中唸唸不忘將“非遺”文化發揚光大。為把民間比較分散的“非遺”文化系統整理好,陳黎明帶頭深入景區166個村寨尋訪,與“非遺”文化廣交朋友、交心交流,組織雪峰山文化研究會簽約作家、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觀摩采風,在《人民日報》、《當代作家》等各類報刊和各大門戶網站上發表“非遺”散文、論文2700余篇,專門出版了《雪峰山“非遺”文化專輯》,完成了對景區“非遺”文化資料的系統整理。在此基礎上,公司進一步與省、市、縣文旅部門加強合作,在雁鵝界古村落建成了標誌性的“非遺”集市,將景區“非遺”文化做成樣本、收納匯總、集中展示,既形成了“非遺”文化的集群效應,又開發了旅遊新業態。
(雪峰山旅遊公司創始人陳黎明對“非遺”文化情有獨鍾,他以傳承推廣“非遺”文化的突出貢獻,入選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的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與各自營生的“非遺”藝人組成隊、抱成團。
最近幾年,國家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給予一次性獎勵、實行常年化補貼,有效調動了“非遺”傳承人的積極性。但“非遺”傳承人不多,與“非遺”有關的藝人群體流動性很大,除了極少數高度市場化的“非遺”産品,多數藝人傳承“非遺”文化從來就不是職業化的,他們一般從事與“非遺”無關的生産經營,往往只在有錢有閒時參與“非遺”文化活動,給活動組織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比如很受歡迎的傳統蠶燈,各級政府確認的“非遺”傳承人只有3人,但建立一支完整的表演團隊需要近50人,團隊成員一般自取自願參加活動,隨意性、流動性都很大,組織活動難度不小。
為切實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雪峰山旅遊公司因事施策,一方面用人用工向“非遺”藝人群體傾斜,招收230名“非遺”藝人進入景區上班,與86名“非遺”藝人建立了臨時用工關係,讓更多藝人向景區集中。另一方面,對不能安排景區就業的廣大藝人群體,與各縣市區文旅部門加強合作,組織雪峰山文化研究會在溆浦龍潭鎮、隆回虎形山瑤族鄉、沅陵借母溪鄉建立分支機構,為580名民間藝人建立備案登記,讓更多藝人與景區聯絡,不斷提高藝人動員的有效性,為公司文化旅遊活動提供人才支撐。
——為宜娛宜購“非遺”項目搭好臺、唱好戲。
雪峰山區傳承下來的“非遺”文化,都有百里挑一的“有趣靈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山區、在鄉村的生動體現,過去在民間很受歡迎。但客觀地説,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經營方式、生活方式、各類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非遺”的傳承發展提出了很大挑戰。
比如名滿天下的花瑤挑花,挑花很美但用途很窄,一般只用來製作瑤族婦女的繡裙;製作工藝也非常複雜,一件瑤女出嫁的挑花裙,往往要用一年多時間才能完成。如今瑤族婦女生活習慣變化很大,穿戴挑花繡裙越來越少,用挑花製作的工藝品也因為人力成本太高,價高難售。奉寨妹創作一件價值上萬的作品,遊客一般開價到兩千就上不去了。
面對“非遺”文化叫好不叫座的種種情形,雪峰山旅遊公司審慎評估、積極探索,選擇花瑤山歌、花瑤挑花、溆浦龍燈、侗錦織造、茶山號子、目連戲、巫儺戲、三棒鼓等27類與景區旅遊産品契合度高的“非遺”項目進行改造、轉化,讓“非遺”文化在鄉村旅遊的大平臺上煥發生機、重現光彩。
常年舉辦“非遺”文化節會活動。每年定期開展插秧節、黃瓜節、豐收節、討僚皈、臘八節、大拜年、鬧元宵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動,經常性開展“非遺”文化表演活動,近三年共舉辦了310場各類“非遺”文化活動,邀請“非遺”藝人上萬人次,每年為各類民間“非遺”藝人創造演出收入超過100萬元。市級“非遺”傳承人張傳吉帶領的蠶燈隊去年參加景區旅遊表演22場,實現收入19.6萬元。
積極支援“非遺”+民宿+土産多業態發展。支援嗚哇山歌省級“非遺”傳承人陳志安一家創辦嗚哇民宿,從崇木凼景區引流客源,每年接待遊客1600多人,實現住宿+餐飲+表演收入達70萬元。支援雁鵝界景區村民依託“非遺”集市建成11家,發動廣大村民開辦特色小吃店舖、生態果蔬攤點,建設良好的景區經營鏈條,帶動景區群眾共建共用。
大力推進“非遺”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在旅遊景區創建28個“非遺工坊”工作間,對花瑤挑花工藝的物品樣式進行差異化改造,創新推出大眾化小件挑花飾品、輕奢化單件挑花挂畫;面向新銳消費群體對“非遺”物品樣式進行“魔改”,推出向抗疫衛士致敬的侗錦版“懷抱抱”抱枕,面向海外市場推出各種“非遺”工藝的小背包、小手包、虎頭帽、繡腰帶,在東南亞和英國市場掀起了一股雪峰山“非遺”小旋風;根據花瑤婚俗創作出《花瑤喜宴》大型實景劇,以美輪美奐的舞臺表演精彩演繹花瑤村寨的愛情故事、奇特婚俗,去年演出128場,以觀眾場場爆滿的氣勢大幅提升了雪峰山旅遊的美譽度、回頭率。今年2月初,阿根廷駐華大使牛望道夫婦慕名來到雪峰山大花瑤景區,對花瑤姑娘的精彩表演大加讚賞,興奮地説:“Esto es Magical!Esto es Magical!”(西班牙語,太神奇了的意思)
“非遺”神韻點亮雪峰,為雪峰山旅遊帶來了極大聲譽,在去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開篇鏡頭中白雪皚皚的花瑤梯田令全球觀眾為之傾倒。
“文化先行”的雪峰山鄉村旅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宏大敘事中快速發展,先後建成了穿岩山森林公園、統溪河休閒小鎮、山背花瑤梯田、陽雀坡古村落、虎形山花瑤景區、借母溪森林康養度假區等跨越兩市四縣的核心景區,成功創建了2個AAAA級景區、2個AAA級景區和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成為與張家界遙相呼應的又一座文旅大山。
3月20日,陳黎明來到雪峰山觀光索道建設工地,面對即將建成運營、落差高達1150米的穿雲索道不禁慨然動容,他告訴記者:好看的山水離不開有趣的靈魂。公司將始終堅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化定位,守住鄉村的根、留住“非遺”的味,傾力打造“中國的雪峰山、世界的雪峰山”。(夏喜衡 諶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