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禮:草原真是好 但旅遊得大提升(組圖)

發佈時間:2022-07-25 11:27:44  |  來源:中國網旅遊  |  作者:高舜禮  |  責任編輯:宋卿
大字體
小字體

【點睛】概而言之,草原很可愛,但旅遊太低端,亟需做大幅提升。



草原是城鄉居民皆心嚮往之的旅遊目的地。尤其是盛夏時節,綠草如茵、牛羊成群、藍天白雲、氣候宜人,誰不想到草原呆幾天。但去了以後便會發現,草原旅遊絕大多數處在初級階段,基本是奔跑式的觀光,無論是參加旅遊團,還是家庭自駕,能夠住得下、有所休閒的並不多,更多的則是在普遍很Low的接待條件、普遍粗糲不適的餐飲、普遍單調膚淺的旅遊産品下打法時日。概而言之,草原很可愛,但旅遊太低端,亟需做大幅提升。

怎麼去提升草原旅遊?我認為,應該做以下方面的努力。



一、狠抓草原旅遊産品轉型

全國草原旅遊産品普遍比較老化和單調,旅遊行程多是長途馳驅、蜻蜓點水,使得草原之旅難以深入,表現為留不住、深入難、體驗弱。

要深化和豐富草原觀光産品。觀光遊作為基本的旅遊業態,在多數客群和旅遊情形下佔了主體,只有將草原觀光産品推陳出新,由淺表變為深入、由隔望變為貼近、由目覽變為接觸,方能拉近遊客對草原和草原文化的親近。位於海拉爾的莫爾格勒河,被老舍先生喻為最彎曲的河,河水在草地間的蜿蜒,就像草書大師留下的曠世奇作,但只遠遠眺望就看不出太好的效果;草原上的小花兒、小動物、小溪流,乃至於馬牛羊駱駝群,只有靠近才能看得真切,只有接觸才會有親切感;澳大利亞的某些野生動物園,最受青睞的是排著長隊、等著懷抱考拉拍照的,我們草原可以借鑒了開發懷抱小羊或給小羊喂奶的項目;澳大利亞、紐西蘭有堪稱經典的剪羊毛項目,我們的草原也可以參照開發;四川南充市蓬安縣的嘉陵江邊,上百頭水牛爭相渡江上島吃草被視為旅遊勝景,其實大草原也可營造萬馬馳騁的壯觀場景(即使千馬或數百匹馬也可以湊合)。記得20年前在新疆喀納斯湖畔,我曾偶遇放牧轉場的那種人畜互動的遊牧生活場景,令人感慨牧區生活的豪放與天人合一。這些草原的場景,多數是可以人工營造的,少數可以提前預告,遊客如能夠加以觀賞,便與現在旅遊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增加和拓展草原休閒度假。夏季的草原涼爽宜人,時間雖只有三四個月,但非常適於開展旅遊度假,這一市場大有開發潛力。目前,影響這一市場壯大的主要因素,一是能夠滿足遊客需要的草原住宿設施並不多,二是能夠讓遊客延長停留腳步的産業要素還比較缺少,遊客在草原所能停留時間較短,且口碑評價也很不一樣。

做好草原度假,首先要把住宿和環境搞好。尤其是那些期望把當地建設成為國家和省級度假區的地方,一定要設計和建設好住宿條件。一是度假地域要選擇優良的生態環境,最好是依坡傍水、居高臨河、風景如畫,住宿設施的門窗要直面景觀,軒敞透亮、滿眼青翠;二是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或度假建築的風格;三是具有舒適的內裝和配置,有家一樣的溫馨。度假的住宿設施應有別於慣常居住的“家”,帶有一些“別墅”的意味。時下多數人對別墅有誤解,將一些獨棟住宅叫作別墅,這悖離了傳統中國和現代各國的理解。別墅應是相對於慣常居所的臨時居處,兩者的區別在於“別”與“正”、暫時與慣常、別致與常規。不管住宿建築具體的風格如何,只有達到可愛、特別、舒適、留戀的程度,遊客才願意多停留。呼倫貝爾的呼和諾爾湖濱集合了幾代審美的度假住宿,如蒙古包、“土麵包”式、現代感的帳篷房,顯然,多數遊客最喜歡的是後者--鋼管支架的白色帳房,因為它具有濃郁的度假氛圍。當然,不同遊客有各自的審美、情趣和經濟實力,這便需要草原度假住宿要多元化、多風格、多檔次,以帳篷為例,起碼應提供幾種,一是牧民的傳統帳篷,二是半屋半篷的包房,三是露營式的度假帳篷,四是豪奢型的現代帳篷,如利比亞前總統格達費的帳篷、海灣國家富豪們的帳篷。這四種類型的帳篷住宿,共同點是外表特色鮮明,內裏的設施和舒適度有所差異。



草原度假需開發一些特色化的設施設備和參與性項目。例如,有出租給遊客的自行車或電動摩托,這在廣西陽朔、雲南大理等休閒度假目的地已很普遍,如果有大馬力的越野摩托可以出租,那種馳騁草原的拉風感將是令人神往的;草原的休閒方式應豐富多彩,除了騎馬、射箭以外,還可以放風箏、騎駱駝、坐牛車、勒勒車,我在白音哈達草原的可汗大酒店看到,走廊上陳列的蒙古牧民祖祖輩輩的生活器具中,相當大比例的是以牛拉車(拉勒勒車、拉弓箭和炮、拉運食物),包括成吉思汗的“行宮車”模型,用了前後三排15頭牛來拉,説明開發以牛作為乘運工具的旅遊項目極具生活根基;也可設計一些富有儀式感的旅遊參與場景,如早上看草原日出,上下午搜尋草原動物,夕陽下舉辦落日晚餐、馬燈下的沙龍聚會、篝火旁的歌舞狂歡,都是令人難忘的度假情景。

加強體驗和感受性項目。此類的旅遊項目,並非獨立的一個門類,它既可與觀光相伴,又相融于度假活動,還可與休閒相關聯,共同點應是親近草原、親近動物、親近世居民族。全國各地草原已開發的旅遊節目,有些已比較單調或固化,如西北一些片區的草原風光雖然悠美,但遊客玩的主要是露營、騎馬、自駕觀光;青海玉樹一帶草原大多作為旅遊觀光的背景,遊客奔逐的目標是人文古跡、自然景觀;內蒙古草原的一些旅遊項目是“功能表式零售”,騎馬、射箭、套圈、高臺滑草等每項單點,雖也帶有一定的體驗性,但較為單一和淺表。



草原旅遊體驗感的深化,應融合對民族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既讓遊客從接觸學習中獲得教益和啟示,也使草原民族文化和民俗傳統得到傳播。我聽呼倫貝爾學院亞吉教授的介紹,內蒙古草原許多的歷史人文、民俗掌故、民間傳説很是打動人心,如牧人與馬牛、羊群牧羊犬與狼、敬老與待客習俗、蒙古族的歷史故事等,如能結合開發一些場景化體驗,便會提升草原旅遊的品位和趣味。如引導有條件的牧民家庭舉辦家庭聚會式的歌舞Paty;預告草原上的民俗傳統節日的日期,吸引遊客前來參與和采風;騎上適於草地奔跑的電動摩托,去體驗草原放牧人的生活;讓馴鹿拉著特別裝飾的車輛,載著遊客在草原遊走觀光;開展草原特色的生態旅遊項目,觀察草原的鳥、鼠、蝶蟲、旱獺等,以及特別“粘人”的草原喜鵲,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開發“當一天牧民”的體驗項目,引導遊客參與做奶酪、做酸奶、做工具、做皮具,或採集野韭菜、野蒜、野菜,做一頓草原特色的野菜家宴,或是參與擠奶、打草、放牧、打老鼠等;也可開發前往鄉土集市或牲畜交易場的“趕集”,感受不同於內地的集市交易情形和氛圍。據新疆的導遊講,去喀什旅遊的外國遊客,有一些就很喜歡逛騾馬市場,對給牲口釘掌、烙印特別有興致,覺得是最有人文觀賞價值的,因此,趕大巴扎的前一日的飛往新疆的航班上座率都會更高。若有了這樣一些貼近牧區牧民生活場景的旅遊體驗項目,草原旅遊應該就深入、沉浸和迷人了。

二、探索草原旅遊的季節延展

全國草原為綠色的時間大致4個月,旅遊經營大多1季,好的地方約1.5季度,時間相對比較短,這是草原旅遊開展不深入、服務品質一般、經營效益有待提升的主要因素。草原旅遊只有考慮向全季轉變,儘量延長經營時間,縮小過於明顯的淡旺季,才能使草原旅遊産業邁上新臺階。

由單季旅遊向全季旅遊轉變,不單是針對草原旅遊的,而是旅遊業界的行業性老話題。它既關乎更多新産品的開發,也需要開闢新的客源市場,也意味著管理與服務團隊需要大幅提升。如何把它從設想變為實踐,做到真正的破題是不容易的,若能夠在這個方向邁出步伐,逐步向這一目標推進,不僅有利於旅遊産業要素的健全和提升,而且有利於草原旅遊産業跨越式發展。歐洲國阿爾卑斯山周邊國家幾乎已無旅遊淡旺季的差異,我國新疆、黑龍江、吉林、黃山、峨眉山等也已就此探索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説明大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草原旅遊經營季節的延長,重點要從開發和增加産品做起。一是發展冰雪旅遊,很多草原牧區冬季優勢明顯,冰雪季節達半年之久,又有很多適於野外滑雪的場地,冬奧會之後東三省和新疆等地都提出大力發展冰雪旅遊,這是頗富市場前景的發展大勢,各地草原應該進行積極嘗試,並加快地做起來。二是適度增加冬季旅遊活動項目,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如內蒙古草原冬季可舉辦那達慕大會,新疆也借鑒東北搞搞冰雕、雪雕,搞冰上活動、滑雪比賽;可借鑒北歐國家的一些冬季旅遊項目,搞好住宿設施和服裝的保暖,開展滑雪、滑冰,馴鹿拉雪橇,冰湖捕魚,溫泉洗浴等;也可開發冬季民俗資源,做山楂冰糖葫蘆、凍酸梨,引導遊客深度體驗冬季草原生活。三是搞好四季旅遊産品的配置,從做好旅遊規劃入手,在現有産品基礎上,根據季節特點適度增加新産品,尤其是草原春秋兩季相對較短,要做好産品延伸和過度,避免出現明顯的空檔和短板。有的草原冬季降雪很早,春夏季冰雪消融很晚,便可把最早和最遲的冰雪作為旅遊吸引物,前年7月我去西北3省自駕遊,一行十余人在甘肅酒泉肅北縣不僅看到牧群、野驢、黑頸鶴,還看到山野裏大片尚未消融的積雪,讓人們在旅途頓生見到反季節景觀的興奮。



三、提升草原旅遊接待服務

任何一個旅遊目的地,遊客的口碑都比宣傳行銷更有力。若得不到遊客起碼的好評,反而是差評和微辭源源不斷,那就是很令人擔憂的事情。若從根本上提升草原旅遊的滿意度,關鍵是從三個方面入手。

提升餐飲普適性。遊客出門在外,一日三餐十分重要,遊客可適度品嘗當地風味飯菜,但接待方不能以入鄉隨俗為由,無視遊客來源的差異性,一味地讓遊客吃當地飯菜,這很可能導致對旅遊服務的差評。地域性特徵的飯菜,只有當地人習慣和讚賞,外地遊客則只是品嘗而已,不可能會普遍性的適應。因此,旅遊餐飲應堅持廣普+特色的原則,也就是客源地的口味+目的地的口味,大致保持6:4的比例,否則遊客就不會對飯菜滿意。這個問題在全國各地很普遍,在草原旅遊中相對更加突出。應下決心去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不同客源市場的口味,對當地廚師進行分門別類的培訓,學會做幾個系列的菜肴,或者直接招聘主要客源地的廚師來掌勺。否則,聽任遊客連續吃幾天草原地域風格的餐飲,很可能招致大面積的差評。



提升旅遊住宿水準。無論外觀是什麼風格的住宿設施,在保持建築風格特色的前提下,都應參照星級酒店標準(或非標住宿的標準)進行功能和設施的配備,不能太隨意、太湊合、太簡陋。多年前,我在新疆那拉提草原附近一夜,那是一個綠樹掩映、生態絕佳的度假村,但室內較為潮濕、蚊蟲不絕,設施也像社會招待所那麼粗陋;內蒙古呼倫貝爾的一家草原酒店,建築外觀頗有蒙古包特色,但房門和傢具極為厚重、對外開不了窗戶、被子又很厚實、浴室下水不暢、電視也難以正常打開。這類問題在各地的草原住宿中普遍存在:室內取電插座極少,空調少有正常運轉的,電視機很是陳舊,淋浴常有問題,窗子關閉不嚴,地毯常有污損,墻皮年久失修。這樣的住宿條件,不可能給遊客以美好的感受。至於提升的方向和出路應是很清晰的,那就是按照相應標準去改造、運營和管理住宿。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旅遊住宿也不例外。

提升旅遊服務技能。主要是工作人員的責任心、服務規範和操作技能等。由於草原旅遊經營季節性強,加上專業培訓和管理跟不上,員工雖然是勤勞淳樸的,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就是“眼裏沒有活”,這就很難保障服務到位。例如,打電話接不通,房間不及時清掃,開餐時間後拖,諸多服務不到位,管理和服務團隊從上到下都對應不了遊客需求,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旅遊服務的專業和規範標準。



以上三個方面問題,絕非所有問題的全部,只是最具普遍性和最為突出而已。它們的逐步解決,不需要去做腦洞大開的詳細策劃,也不必動用高新科技手段的“牛刀”,關鍵是看草原所在地的黨委政府、文旅部門和旅遊企業是怎麼考慮的。要使草原旅遊贏得廣泛的客源市場並擴大經濟收益,就得下決心解決所存在的問題,搞好起碼的旅遊配套服務,讓遊客有的玩、有興趣玩、玩得好;相反,如果對所存在問題習以為常,沒有加緊改進的緊迫感,反倒盲目擴大現狀性的存量,甚至今日爭創這個、明日爭創那個,草原旅遊就不會有大的改觀,其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將會繼續曠日持久。

(作者高舜禮 係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社長)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