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紮實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圖)

發佈時間:2022-05-31 01:19:0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伍策 郭蕾  |  責任編輯:古劍
大字體
小字體

綠水繞青山,大美在阜新。

在我國防風固沙版圖上,阜新佔據特殊位置: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三北”防護林重點建設區域,遼寧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擋沙墻”和“碳匯庫”。

在“綠美遼寧”“遼西北防風治沙固土三年攻堅行動”中,阜新擔綱重要角色: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修復百里礦區,再現遼河流域水清岸綠的生態美景。

今年以來,阜新打生態牌、走綠色路,紮實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積極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阜新,在山水之間揮毫潑墨,讓藍天白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動人色彩,碧水青山成為美好生活的新常態,交出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



綠色屏障:沙海邊的生態長城

當與彰武縣章古臺鎮黨委書記吳濤握手時,能明顯感到他掌心的粗糙感,“這陣子栽了不少樹,手上有了繭子,臉也被曬爆皮了。”

阜新地處全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南緣,章古臺鎮則如同一隻拳頭,直插大漠腹地。這裡是我國第一個固沙造林研究所所在地,鎮裏隨處可見這樣的標語:“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

植樹造林的基因,深深印刻在章古臺人的骨子裏。年年栽樹,今年卻另有一番激動人心的願景。

4月9日,阜新市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正式啟動,一場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活動拉開帷幕。阜新是全省唯一獲得該項目的城市,也是全國獲得該項目的20個城市之一。項目總投資3.3億元,總規模28.28萬畝,能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0.6個百分點,年新增固碳3萬噸,對改善遼西北生態環境,阻止科爾沁沙地南侵,構築京津冀和遼寧中部城市群生態屏障,探索我國北方半乾旱地區國土綠化路徑具有重大意義。

“堵風口、建屏障、全域治理”,阜新以“國字號”項目為契機,精心打造“一帶兩區”,即防風生態屏障帶和治沙綜合示範區、固土生態治理區,在沙海邊築起一座生態長城。阜新、彰武兩縣數十個鄉鎮都投入到“一帶兩區”建設中來。吳濤説:“全鎮的植樹任務是4890畝,各個村不用動員全都動了起來,僅用半個多月就栽完了。”

阜新市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倡導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引導人們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共建清潔美麗家園。碳匯林、遼寧工會林、代表林、委員林、國資國企林、勞模示範林……在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下,元寶楓、金葉菊、京桃、紫葉綢李在長條山、大黑山上綻放新綠,一株株白蠟樹苗扮靚了百年國際賽道城的3號矸石山和2號礦坑。

“我要用雙手為家鄉添一抹新綠,把家鄉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綠,記得住鄉愁的金山銀山。”阜新市人大代表寇志勇説。



綠色銀行:碳匯經濟方興未艾

與往年不同,在阜新人綠化山河的敘事語境裏,新增了兩個字:碳匯。這給年過七旬的治沙英雄侯貴帶來新的憧憬。

扶正樹苗、揮鍬培土、踩實澆水……一株株樹苗在明媚的陽光裏挺直了腰身。2001年,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村民侯貴和老伴上了山,在沙坨子上造林2400余畝,栽下26萬株樹木。

“只要有點錢,我一不修房子,二不買新衣服,全換成了樹苗。粗略算了一下,花了好幾十萬元。”

這幾年,侯貴遇到一件煩心事:沒有錢栽不成樹,要想有錢就得砍樹。侯貴説:“樹砍光了,風沙來了咋辦。思來想去,還是沒舍得砍。”

侯貴和老伴甘守清貧,執著地守護著這片綠洲。有人讚嘆,有人不解,侯貴也不爭辯,育苗、挖坑、種樹、挑水、巡山……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樹越長越高,林子越來越大。

今年,阜新市搶抓“雙碳”機遇,以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為突破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積蓄碳匯潛力,提升碳匯能力,發展碳匯經濟,把生態容量變成綠色銀行。

“碳匯交易可太好了,樹不用砍也能有收入,兩全其美。”侯貴樂呵呵地説。

作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侯貴坦言不想當孤膽英雄。“我渾身是鐵能捻幾顆釘。有了碳匯收益,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大夥一起動手,大漠才能變林海。”

“大壟雙行,秸稈覆蓋還田,靠這兩項新技術,咱這地越種越肥,你看土質都由褐變黑了。”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桃李村村民馬樹海蹲在地頭,端詳著手裏攥著的那把土,言語中滿是自豪。

如今,科學種田不光讓老馬多打糧,未來還能有一筆不菲的碳匯收益。“許多人都知道森林草原能吸收溫室氣體,可是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等,也能大幅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這是個大聚寶盆啊!”説起碳匯,馬樹海頭頭是道。

一棵棵樹,一片片林,一塊塊沃土,不僅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潛力無限的碳庫,為高品質發展再添生態底氣。



綠色礦山:綜合治理的阜新樣本

春光明媚,鳥語花香。5月29日,由福新來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觀景臺前。眼前這座長4公里、寬2公里、垂深350米的巨坑,是他拋灑青春與熱血的地方。

2005年,海州礦破産閉坑後,殘煤自燃、滑坡、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頻發,仍是阜新城區空氣污染的頭號元兇。阜新市以壯士斷腕之決心,在北幫和南幫擺下戰場,開展一系列環境治理工程。由福新也由礦工轉型為環境治理工程師,與大家一道削坡、平盤、滅火、植樹……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在西南幫和東南幫滅火、清理殘渣,在西北幫栽下旱快柳、垂柳、刺槐等22種喬木,紫穗槐、地錦、白丁香、紫丁香等15種灌木,讓一抹抹綠色重現海州礦,讓畫眉鳥在此安家。

然而,海州礦實在太大了,投資規模大、週期長、見效慢,單靠地方財政難以為繼。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迫切需要系統觀念、創新思維,探索礦山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新路徑。

今年以來,阜新市積極創建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範市、能源綜合創新示範市,堅持保護、治理、修復、開發並重,把廢棄礦山開發利用列為全市盤活存量、擴充增量、做大總量的“三大工程”,由市級領導牽頭推進。按照規劃,將以海州露天礦8平方公里礦坑為起步區,以光伏發電和抽水蓄能電站為龍頭,地質災害治理、生態環境修復、新能源産業三箭齊發,按照産業園區的發展思路,統籌推進周邊52平方公里土地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

在具體路徑選擇上,加快培育賽事、瑪瑙、無人機、溫泉、造紙等産業,以開發利用反哺綜合治理,形成治理、開發、利用的良性迴圈,把百里礦區建成百里新區,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打造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轉型開發利用的典範。

新邱,百里礦區最東端。2018年,長達120餘年的煤炭採掘史宣告終結。新邱區利用廢棄礦坑建設賽道城,舉辦草莓音樂節,發展文旅産業;利用煤矸石制磚、發電、造紙,發展迴圈經濟;利用豐富的風光資源,發展新能源産業。今年4月20日,遼寧(阜新)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在新邱區開園。這是集風電葉片塔筒、整機製造、智慧運維于一體的全産業鏈園區,為廢棄礦山開發利用提供了全新視野,廣闊舞臺。

當綠色屏障阻擋住了科爾沁的風沙,當廢棄礦山重煥生機與活力,藍天白雲成為標配,碧水青山成為常態。



綠色希望:好生態是“搖錢樹”“聚寶盆”

從“生態林”到“經濟林”,從“增綠量”到“增顏值”,從“防風沙”到“增碳匯”,在人與環境關係的演變、生態理念的昇華中,完成了“綠滿阜新”到“大美阜新”的嬗變。

毗鄰科爾沁沙地的地理環境,註定阜新人要挺身向前,扛起沉甸甸的生態責任。阜新人發揚“彰武治沙精神”和“三溝精神”,縛黃龍、鬥風沙,在遼寧與內蒙古自治區邊界築起一道綠色長城。

阜新市持續優化綠化産業結構,將生態公益林和景觀經濟林、果品經濟林有機結合,充分發掘國土綠化試點項目的經濟價值,用生態撐起鄉村的好日子。在“三溝精神”發源地之一的阜新縣七家子鎮毛嶺溝村,今年的植樹活動與往年有所不同,楊柳等生態林退居其次,山杏、扁杏等經濟林唱起了主角。村黨支部書記李廣明説,過去栽樹是為了擋風沙、固土壤,讓土地多打糧。現在不光講究生態價值,更講究經濟價值。經濟林已佔全村林地總面積的1/10,一畝扁杏收益2000多元,是真正的綠色“搖錢樹”,生態“聚寶盆”。

綠色是阜新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阜新的責任和潛力。

位於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阜新縣于寺鎮虎掌溝村,近年來大力發展綠色産業,全村四成耕地種的是綠色食品,8個産品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産品認證。村黨支部書記姚鳳剛説:“村裏有一塊有機田,種子不能用包衣劑,而且要單獨存放;農機具要擦拭一新,徹底覆蓋普通農田使用痕跡後才能進田犁地;全部選用農家肥和有機肥,驅蟲要用物理方法,化學藥劑一丁點兒也不能用,是村裏綠色發展的‘寶貝疙瘩地’。”

村民趙鳳山當初強烈反對姚鳳剛搞綠色食品,認為“不打糧,瞎耽誤時間”。現在徹底服了:“有機比綠色貴,綠色又比普通貴。同樣一塊地,效益差好幾倍!”

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讓虎掌溝村搖身一變,由貧困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柳河,彰武的母親河,遼河右岸一級支流,從科爾沁沙地一路蜿蜒穿行,是遼河中下游主要的泥沙來源,被稱為“北方小黃河”。數裏寬的河道還是風沙的策源地,經年累月,兩岸形成大面積的次生沙地,成為不打糧的“破爛地”。

阜新市與遼寧省水資源管理集團合作,引柳河之水,在沙坨上澆灌出萬畝水田。短短一年,把“沙窩子”變成“風吹稻花香兩岸”的魚米之鄉、魚躍鳥翔的生態濕地、潛力巨大的碳匯寶庫,探索出“企業投資、政府助力、多方受益” 的柳河全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新模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德力格爾草原,人們將鏡頭對準湛藍的天空、變幻的白雲,“阜新藍”驚艷了每一個人的雙眼。在細河岸邊,但見碧水繞城成詩畫,“阜新綠”沉醉了每個人的心田。阜新人正豪情滿懷,在“綠滿遼寧”工程中打頭陣,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鏗鏘前行。(伍策 郭蕾)


網站無障礙